青云科技KubeSphere容器平台加速云原生关键技术落地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1-03-11 14:20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3-11 14: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软件定义是不可扭转的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做资源管理,让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基础设施业务。”青云QingCloud 旗下的KubeSphere容器平台产品负责人于爽谈到,“软件不再像以前通过传统的二进制文件构建,更多的围绕云原生的技术标准一定是容器化的。无论是物理机、虚拟机、云平台,软件可以通过容器在不同的基础设施里运行。未来,云原生一定是企业应用最核心的架构。”

一键开启云原生

于爽谈到,KubeSphere的产品目标是“聚焦业务应用”,所有的功能体验都是围绕应用设计的,“因此,我们在产品开发之前会跟社区用户、青云QingCloud现有的企业用户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现在的使用模式是怎样的,期待的模式是怎样的,汇聚并梳理所有的需求,提炼并最终展示在KubeSphere平台上,形成很好的用户体验。”在KubeSphere 2.1版本中,青云QingCloud就提供了很多功能帮助传统应用向容器平台和云原生迁移,用户只需上传后设置参数即可自动实现容器化。目前,KubeSphere的商业客户已覆盖银行、保险、制造、航空、互联网等领域。

自2019年5月以来,KubeSphere(2.0版本开始统计)安装包在社区的下载量已超过1万次。“KubeSphere的开发框架和模式完全基于微服务架构,每个模块都是松耦合的,如果使用相应的功能,可以直接把后端服务模块接驳到KubeSphere,API对API。”于爽说,“KubeSphere开发者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有很多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者新的想法,可以通过代码的方式贡献给Prometheus、Fluent Bit等CNCF的项目,这些开发者中有的人还成为了Jenkins社区、Prometheus社区的Maintainer。随着产品发展、团队成长,我们会把自己的能力贡献给社区。”

2020年,青云QingCloudQingCloud持续通过线下Meetup、线上社区的形式拓展基于应用场景的产品落地,例如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多集群管理将成为常态化,3.0版本中加入了相应功能支持,以及网络租户隔离、计量、GPU可观察性和对接vGPU的功能。其中,多集群扩展了KubeSphere的宽度,无论是多IDC机房集群还是x86、Arm等多架构集群,都能统一管理,对业务场景更具广泛适应性,可观察性则涉及GPU资源的监控、日志、资源调度,可通过KubeSphere的控制台进行纳管,无需让用户自行操作命令行和配置文件。

在3.0版本中,KubeSphere对GPU的支持更多在辅助功能上,让客户更易于落地,而在未来版本中,会加强AI场景的深耕,在业务实践中帮助用户直接使用GPU资源,并且支持在大数据场景构建AI模型,把青云QingCloud和第三方的AI算法集成进来,运营层面则会为大型企业加入计费功能。从底层的开发架构到上层的业务交付,青云QingCloud希望在KubeSphere通过模块化的方式使得各个功能做到自由嵌套,与KubeSphere无缝衔接。

从软件定义到云原生

于爽介绍称,持续推进开源战略、大力发展合作伙伴是KubeSphere未来的两大方向,借助生态的力量让合作伙伴和社区开发者将更多的业务需求反哺到KubeSphere中,例如在分布式计算、学校教学等场景中远程使用GPU功能的能力。通过可插拔模式,各类型合作伙伴的产品都可以整合至KubeSphere,这也是青云QingCloud连接整个生态的关键,“KubeSphere会帮助用户加速云原生的实现,很多技术细节会随着产品的迭代更加完善。像无服务器计算等技术在KubeSphere的版本规划里都会有,随着社区用户的反馈,我们会逐渐把云原生的关键技术在KubeSphere平台上落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