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规范发展” 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进入新阶段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1-03-15 16:49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3-15 16: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支持社会办医,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发展。

这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第三年连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则首次提出要“促进规范发展”。这意味着,当互联网医疗健康走过探索发展阶段进入热潮期,通过“规范”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题中要义。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已接近900家。在疫情的催化下,“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被按下了加速键。去年3月,在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医疗机构为参保人提供的常见病、慢性病线上复诊服务,各地可依规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与此同时,行业的定位也更加明确——就像房子是用来住的”一样,互联网医院是用来看病的尤其是当医保逐步将互联网诊疗纳入报销范围,有效的监管是规范行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今年两会期间,孙伟代表建议指出,要推进医保在线支付结算,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落实线上实名制就医,配套建立在线费用审核制度、医疗服务行为监管机制,防止虚构医疗服务,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指出,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复杂性、不容错性,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线上处方审核等平台自身监管环节,缺乏针对过度用药的管理。

“互联网+医疗健康”不能“因药而医”异化为药品销售工具,而是要以患者健康指标为导向“因医而药”。这已成为不少行业管理者和专家的共同观点。

以患者疗效和行业效率为目标的数字医疗已有探索成效。在山东泰安,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展的数字慢病管理模式,实现了全国首个市级层面医保直接报销,并提供“事前提醒、事中控制和事后审核”的全流程医保智能监管。一年多时间,当地慢病次均处方费用下降了12.7%,医保支出相对节约10%以上,患者个人负担下降5%以上,提升用户健康指标的同时,政府和行业也实现了降本增效。

可以看到,有效监管下的医保接入,不仅可以让患者享受数字医疗带来的健康红利,也能有效防止过度医疗、虚构医疗服务骗保等行为。鲜明地发挥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医疗属性,将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更大范围内体现数字医疗的价值。

“我们要努力将‘医共体’升级成‘健共体’。” 葛明华代表表示,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就是要统筹各方资源,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形成集预防、治疗、康复等于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群众健康。

葛明华代表建议的“健共体”已有落地实践。比如在天津,通过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牵头,协同全市2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了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实现了管理统一、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服务同质,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健共体”有力地推动了医保按病种支付改革以及“以健康为中心”的责任医疗体系落地,让每个老百姓在基层就能实现“未病能防、有病能诊、小病能治、大病能转、慢病能管”。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用户习惯、医生习惯的改变以及更多支持政策的落地,这一新业态已然成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当政府、医院与平台形成合力,擦亮以健康为导向的医疗属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技术带来的健康红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