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鸿雁:教育数据互相联通,技术助力智慧教学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4-28 15: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20日,腾讯教育第二届MEET教育科技创新峰会在北京举行。本届峰会以“深耕·生长”为主题,来自教育主管部门、各级院校的专家嘉宾聚首,共同探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之路。

  腾讯智慧教育总经理潘鸿雁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基础教育专场论坛上,腾讯智慧教育总经理潘鸿雁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她回顾了此次疫情期间腾讯智慧教育产品的落地实践成果。同时,还对该如何围绕人来驱动教育的创新和变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潘鸿雁认为,接下来该从以学习者为中心,进阶到关注教师成长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AI、大数据等新技术去助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推动校内外教育场景互联,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下根据潘鸿雁现场发言的核心观点看法整理:

回望过去,我们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教育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国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国99.7%的中小学已经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也相当完善。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原因,整个教育行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看到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教育在线化成为主流趋势,一种全新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新模式正在出现。

疫情期间,全国2亿多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实现了“停课不停学”。面对激增的在线教育学习需求,腾讯教育通过不断的迭代升级扛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去年9月份,腾讯云大数据平台整体算力超过500万核,日实时计算量超过65万亿。在疫情期间,海量需求带给了我们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快速提升服务能力。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服务能力发生了量与质的飞跃。

目前,我们已与全国超一千个地区的区域教育主管部门达成合作,为10几万所学校超1.2亿的师生家长提供智慧校园及相关服务。可以说业务数据大幅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客户的信任和腾讯12亿用户积累下来的经验能力。

此次疫情期间,我们为湖北、四川广东等多个省市提供空中课堂的保障,通过腾讯智慧校园的家校连接能力,用班级圈、班级话题、作业等功能营造线上的乐学氛围。在复学返校期间,腾讯的复学码也应用于全国近10万所学校,建立了区、校、班、家庭等四级上报机制,将疫情狙击在校外。

经过这次疫情,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认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线下与线上的教育融合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围绕人来驱动教育的创新和变革,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到教师成长、教学模式的创新,以AI、大数据等新技术去助力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校内校外教育场景互联。

一、教育数据的互联互通

数据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但是整个教育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顶层的设计,从而实现智慧教育管理数字化、教学精准化和学习过程化的目的,让优质的资源流动起来。

除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帮助学校构建持续的空中教学课堂之外,帮助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通过云端教研,让更多的本地教师快速成长,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重点。

对于腾讯教育来说,连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服务,同样也体现于生态的连接。未来,在未来腾讯教育将开放更多的能力,联合生态伙伴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更加垂直更加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全面服务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级和家庭。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腾讯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架构矩阵。此次以AI大数据为底层的中台,融合生态企业服务共同推出的腾讯基础教育多种解决方案,聚焦了教学、考试、管理、家校、教师发展等关键场景,以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作为企业入口,以手机、电脑、平板台灯作为触达的终端,为用户提供精细贴合的服务。

二、智慧教育理论与落地实践成果

为了探索更多前沿的教育理念,加强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去年我们正式成立了腾讯智慧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组织多次云端对话案例研讨。

其中,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指导,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共同编写的《中国智慧教育区域发展研究报告》,就集结了全国十几个区县的智慧教育理论与落地实践成果。

在一年多以前,腾讯升级了企业价值观,将“科技向善”作为了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最近,腾讯还宣布首期投入500亿,推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同时希望所有的核心业务都能将此理念融入发展规划中,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去探索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过去这段时间,腾讯教育聚焦基础教育的核心痛点和需求,不断夯实产品技术和服务,沉淀出了更丰富和更成熟的产品解决方案。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能够深深扎根在教育的土壤里,因深耕而生长,因生长而收获,与同行在教育现代化前路的伙伴们一起成长、共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