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深圳市电动自行车产业促进会主办,新华国智研究院、深圳市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协办的“新发展格局下深圳电动自行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暨深圳市超标电动车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试点启动大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酒店举行。
在此次大会上,在深圳市电动自行车产业促进会的牵头主导下,台铃、雅迪、爱玛、小牛、天能、超威、德朗能、春藤物联等多家主流电动车及产业上下游企业的相关人员签署了关于参与超标电动自行车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试点的行动方案。作为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首个超标车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的试点,其将开启电动车行业绿色发展的全新周期。
碳中和+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电动车行业需要注入绿色基因
2020年9月,中国首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主线。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电动自行车行业要注入绿色的发展基因。
交通行业是目前中国碳排放的大户,也是碳排放增量的重要领域。据相关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将可能占到全球道路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落实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必须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和低碳出行。
除了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外,电动自行车也是交通出行的重要补充。据权威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经超过3亿辆。并且,每年电动车的需求量也以千万级的数量持续增长。电动自行车在近距离出行方面也成为人们的首选刚需工具,特别是在快递、外卖等领域,电动自行车保持了极高的行业渗透率和覆盖率。就此意义而言,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重要的民生交通出行工具。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驾乘电动自行车的出行方式属于低碳出行的范畴。但就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而言,作为工业企业,其在设计、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高能耗、高消耗的问题。特别是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方面,整个行业的关注度不高。其存在污染环境、易发生消防安全等诸多隐患。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其将对整个行业形成制约。就这个意义而言,为电动自行车行业注入绿色的发展基因迫在眉睫。
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推动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针对目前电动自行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在本次会议上,工信部国际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给出了构建电动自行车行业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建议来破局。
毛涛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电动自行车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如何做到绿色、环保。毛涛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创新型环境管理方式,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融入了全生命周期、生产者责任延伸等理念,依托上下游企业间的供应关系,以核心企业为支点,通过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采购等工作,持续带动链上企业提升环境绩效。打造绿色供应链,可以推动产业链协同、共赢与高质量发展,顺应绿色发展大势。
就电动自行车行业而言,要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需要整合行业资源形成普遍共识,才能让绿色供应链体系真正落地。深圳市电动自行车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杨华表示,协会将依托会员资源,积极协调沟通会员单位,尽快推动绿色供应链体系的行业标准建议出台。协会将与电动自行车厂商及上下游企业一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尊重行业规律的基础之上,加速推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向着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型。
超标电动车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试点加速绿色发展理念落地
目前,深圳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接近350万辆,其中大部分是超标车辆。新国标实行以后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界定和产品标准更为严格,新国标的实时意味着未来这一年的缓冲期内将释放大量的置换需求,尤其利好那些续航更长的锂电池电动自行车。
在深圳这一特大型的超一线城市开展超标电动自行车的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的试点,对于整个行业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是,在模式上,协会主导、企业广泛参与的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吸引一线企业的广泛参与。这将大大加速推进超标车置换、加快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上市进程。而随着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为行业的快速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二是,作为最早以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废旧电池的尝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弥补废旧电池回收的天然短板。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将会以市场的方式得以解决。这有利于在电动自行车行业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
业内人士认为,深圳市超标电动车置换及电池绿色回收试点的启动,是行业协会和行业企业自律的体现。这种正向的影响,兼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