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是联合国环境署提议的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主题纪念日。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全球GDP的一半以上部分或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贡献。今年,中国将作为东道国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各国将聚首昆明,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绘制未来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海洋是全球数十亿人的食物来源和生计所系,加强海洋治理,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对于全人类的生存发展都至关重要。而渔业的可持续管理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促进海洋渔业资源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响应国家的休渔期等相关法规,由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智渔”)和深圳市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简称“GoalBlue为蓝”)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了系列“守护幼鱼”主题公益宣教活动。4月1日起,“守护幼鱼”系列公众教育和倡导活动在全国多个沿海省份陆续拉开帷幕。活动预计将持续到6月8日世界海洋日。
为切实保护幼鱼资源,促进海洋渔业资源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农业部在2018年出台了《关于实施带鱼等15种重要经济鱼类最小可捕标准及幼鱼比例管理规定的通告》,15种重要经济鱼类包括带鱼、小黄鱼、银鲳、蓝点马鲛等等。《通告》同时规定了捕捞的幼鱼重量不超过该物种总重量的比例,该比例逐年下降,在2020年以后也就是现在要低于20%。为了更加便于普及识别幼鱼的判断标准,我们将这类知识做了形象化的解读。
“守护幼鱼”系列宣教活动截止目前已成功开展线上及线下活动共计50余次。由各支持机构在山东、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面向公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如公众净滩、公益市集、课堂讲座、自然教育等多个活动;同时在线上开展了以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及倡议书签署等在线宣传方式进行更大范围地传播。
“东海无鱼”、“长江禁渔”等事件已反复向我们敲响了渔业资源衰退的警钟。随着5月1日我国海域进入伏季休渔期及“守护幼鱼”活动的持续举办,希望公众能更加切身体会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用理念意识影响行动,减少在休渔期间消费野捕海鲜,保护近海环境。不吃子孙鱼,子孙有鱼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海洋更好地和谐相处,实现江河湖海年年有鱼、生生不息。
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智渔”):
成立于2015年,中国本土第一家专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组织。关注渔业、渔村和渔民,以及渔业深度依赖的海洋生态环境健康,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多维度探寻渔业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深圳市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简称“GoalBlue为蓝”):
GoalBlue为蓝是年轻的中国公益组织,致力于推行有责任感的低碳生活方式,通过引导和培养消费者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帮助大众树立有态度、可持续的消费观,从而帮助缓解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