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报考天文系30年后,马化腾为何再提“成为科学家”?

来源:中国网    2021-05-31 15:43
来源: 中国网
2021-05-31 15: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以上都是从1到100的创新,在我们看到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未来的问题,美国一旦突破从0到1的原始科技创新,就有可能对我们形成降维打击。当年日本在微电子领域力压美国一头,美国却在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后来的互联网上换道超车,打得日本至今都没有缓过气来。

今天中美面临同样的科技竞争,当中国来到产业链高端,突然发现逛技术超市买买买不灵了,有些摆上货架的尖端技术就是不卖给中国人,华为与央企多次海外收购都因国家安全理由喊停,有些技术干脆就没有摆上货架,想买都找不着地方。

要彻底解决技术“卡脖子”的问题,突破科技上升路线的天花板,我们只有培养出来大量自己的科学家来实现从0到1的原始科技创新,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4]科学是种文化

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大批优秀科学家?

在醋醋看来,基础教育不能光是学校教育,还得有社会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探索研究的风气,让仰望星空不再独立特行,而是人人乐见的时尚潮流。

多年前马化腾报考大学填志愿,在心爱的天文学上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计算机专业,留下一句遗憾“毕竟天文太遥远了”。

这个遥远不是指光年之外的宇宙空间,而是近在咫尺的择业空间与社会认同。

在我国把科学挂得太高了,从事科学探索研究,不做到学术机构的顶级位置,不仅职业发展堪忧,也很难获得周围的理解与尊重,会被认为不食人间烟火不务正业。物质精神上都得不到保障,很多仰望星空的人只好将科学悄悄藏在心里,与社会和光同尘。

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入科学的门槛太高以致从业者基数过低,导致基础科学研究难有突破,又给人造成中国人不适合搞原创科技创新的印象,投入这个领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其实阳春白雪存在的基础是下里巴人,唐朝诗歌之所以能出现李白杜甫的高峰,不是因为诗歌高不可攀,而是贩夫走卒人人都写诗,诗从口出不会被看成是神经病,最多被人鄙视打油诗。

写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基督山伯爵》是法国的“武侠小说”,主角蒙冤入狱,机缘巧合得到绝世高人的传承,出来后大杀四方报恩复仇,靠的不是九阴真经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知识,科学已经融入了当时欧洲的通俗文化。

这才是真正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华为俄罗斯数学算法研究所,也有一个“基督山伯爵”。

任正非曾经提到一个小伙子,不谈恋爱,只做数学,在所里天天玩电脑,大家都搞不懂他在干什么,但是华为也没问他。他就这么干了很多年,一下把从 2G 到 3G 的制式标准算法给打通了。

凭借这个算法,华为在2008年技术一下子就超过了爱立信,拿下了沃达丰的大单,然后迅速横扫欧洲,乃至征服世界,从通讯设备市场排名第四上升到了第一。

迄今为止,这个小伙子还是个神秘人物,只知道他研究出来的这个算法叫SingleRAN,据说华为5G突破也有他的功劳。

华为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表明,看似无用的基础科学爆发出来的大用,会超越所有人的想象力,没有对基础科研的长期投入与宽容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以做文化的心态做科学,也只有触及到科学内在的文化之美,才能长期耐得住寂寞钻研,否则就算抱着放长线钓大鱼的想法,也迟早绷不住。

因为从科学无用到大用所需的时间,可能是一代人甚至几百年,甚至可能就真的一直无用,费马大定理是用350年证明的,它并没有对法国经济起多大贡献。

"我们应从一个很长的时间轴来看科学家讲的话,不能计较所有内容是否都具有现实性意义”。任正非说。

抱着功利的心态亲近科学,迟早会回到功利的心态远离科学。

只有将科学置于超越功利的文化氛围中,方能广泛长久地发展。科学技术不光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种文化。

[5]一起追光

如何把科学做成一种文化?

贡海星徜徉在玉龙雪山的星空下,钻进一个人的天文台问天。马化腾玩得更大,他推动腾讯搭建了一个庞大的科学活动平台,将科学家与大众相连。

  图片来源于百度

《成为科学家》新书发布是腾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腾讯将“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腾讯荷风艺术行动音乐会”进行再整合全面升级推出“腾讯青少周”。

79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中国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团队带头人之一陆朝阳、新冠疫苗科学家张林琦、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潘永信等多位大咖科学家参加活动。腾讯还邀请了100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为青少年打CALL,他们每人为中国青少年送上一句寄语,鼓励引导青少年们爱上科学,以科学探索为己任。

截至目前,腾讯成形了两大科学活动平台,一是腾讯青少周,二是腾讯科学周——由WE大会与ME大会、科学探索奖等活动打包升级而成。

这两大活动科学内涵一致,腾讯青少周重点面向青少年,力图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和活动将科学与艺术变成一种新时尚。

本届腾讯青少周的主题正是“一起追光”,向普通公众展现“科学的世界”与“世界的科学”,让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成为公众特别是孩子们眼中的“明星”,让更多人受到科学精神的感召。

文化始于潮流,潮流始于传播,由在青少年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腾讯来传播科学精神,最合适不过。

其实早在2013年首届WE大会,马化腾的开场白中就锚定了这样的目标:在这里,我们放下商业上的思虑,只关注科学,用科学满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这以后,腾讯的发展路线就逐渐增加了科学的色彩。2017年,马化腾将腾讯未来战略总结为“科技+文化”;2019年,“用户为本、科技向善”被确立为腾讯新的使命愿景;2021年, “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被纳入腾讯核心战略,基础科学成为首期重点探索领域。

这不是一条冷冰冰的技术路线,而是在科技中加入了人文关怀。科技向善,是以人文精神遏制技术之恶,以科学精神发扬技术之善。

除了活动,马化腾还在2016年参与捐助“未来科学大奖”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继而又在2018年联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首期投入10亿元每年奖励50名青年科学家,2020年最年轻获奖人仅30岁。

无论是奖励,还是不断升级推出科学周和青少周,腾讯发力科学的背后都有一条共同的思路,那就是:让科学家成为明星,爱科学从娃娃抓起。

只有把一个事情变成聚光灯的焦点,变成青少年们心中的时尚潮流,才是它进入到社会文化的第一步。

因此,腾讯邀请科学家们站上众人瞩目的舞台,让他们在直播间出现,为他们打造传记《成为科学家》,一切动作,都在利用腾讯社交平台在青少年中的优势,让孩子们能够多多地接触科学家、了解科学家,进而被他们所影响,埋下一颗颗种子。

接下来的第二步,醋醋认为当以科学之美浇灌这些种子,引发他们无尽的好奇心。科学是内里孕育着美的事物,一种超凡脱俗的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科学之美掩盖在艰深的科学知识之下,让人望而却步,需要高质量的科普才能向大众展现科学之美,比如像曹天元写的《量子力学史话》这样的科普书籍。

还有高质量的科幻,也能呈现出极致的科学之美,一本《三体》让无数饮食男女仰望星空,但中国不能只有一个刘慈欣。

在科学之美的浇灌下,这些种子就会破土而出发芽生根,长成繁茂的森林,那时科学将是人们的日常话题,当问及小鲜肉今天追什么星的时候,他会扔过来一句回答:

贵州天眼又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像极了地球,要不要晚上来我房间聊聊?(罗提)

附:

  上一页123下一页

|<< 上一页 1 2 3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