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科研获重大技术创新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来源: 东方网
2021-06-02 16: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水是最重要的因子和要素,是生态、生产、生活的命脉。推进河流湖泊的修复与保护,实现水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十三五”期间,通过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在环境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在水环境领域,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但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我国今后仍需要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科学治理、精准治理、依法治理、系统治理、智慧治理,着力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新时代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和支撑。

6月2日,第十四届上海国际水展开幕。在本届展览会我们了解到,我国科学家经多年攻关,已在环境科研领域实现重大创新成果,首创大气、水、土壤协同共治碳纳米场效应水体矿化还原技术与设备。多年前,该技术在原国家“863计划”科研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下,由北京咖本水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科研团队研制成功,目前已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技成果鉴定表明:“碳纳米场效应矿化还原环境治理技术及配套设备,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在微电流作用下,同时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特点,可将水中的有机化合物充分分解,对藻类、黑臭水体及底泥治理效果明显,弥补了目前常规水处理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纳米场效应水体矿化还原技术在上海国际水展发布后,引起大批参展者前来参观。

据介绍,碳纳米场效应水体矿化还原环境治理技术具有大气、水、土壤协同共治,全方位实现污染水体生态环境修复的独特优势,市场应用前景广阔。鉴于水溶性污染物的主要成分通常包括化肥、激素、有机污染物、单细胞藻类、病毒、细菌、重金属、酸根离子等,采用该技术全部可矿化还原分解为无害自然矿物质;水体底泥中的沉积污染物也可以被分解到水体中按照水溶性污染物方式分解;该技术治理与传统的污染水体治理方法,如化学除藻、絮凝沉淀、投菌法、人工充氧曝气法、人工湿地等方法对比,该技术治理河道无需清淤,无需大型土建工程或过滤工程,无需添加药剂与菌种,无二次污染;可充分消除黑臭、藻华、淤泥,同时杀灭病毒、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可高效降解残留农药、人类药、个人护理品等污染物。经过治理的水体会迅速恢复活性,充满溶解氧,达到自然净水状态;实施该技术治理全过程无毒、无污染,治理后的流域环境非常适合多细胞微生物、动植物和人类的健康生存,同时具有对下游的覆盖性和对上游的溯源性,适合全流域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修复。

众所周知,我国江河湖泊众多,水系发达。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45203条,总长度达150.85万公里;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865个,湖泊水面总面积达7.80万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水生态保护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碳纳米场效应水体矿化还原环境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科研和应用,已在环境科研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将为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