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NFT,传统文化IP焕发新活力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6-10 15: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期,全球首个敦煌主题系列的NFT作品在海外最大的NFT交易平台上现身,作品上线后受到广泛关注,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和NFT双向赋能的大幕已经开启,区块链技术将推动文化产业全新发展。

  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NFT已经成为毫无争议的话题中心,但不是所有的当代艺术都适合NFT领域。具有IP属性的艺术,有流量、有粉丝经济的艺术品会在NFT领域走的更快。而在消费市场端,传统文化的IP产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潮风越刮越烈,故宫、敦煌研究院都已成为带货IP的“顶流”。很多文化专家表示,敦煌IP和NFT的碰撞蕴藏着无限的想象空间。

  “敦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几十年来有很多前辈毕身都在研究、保护敦煌文化。我在敦煌莫高窟待了好几天,莫高窟的壁画里的元素太美,太丰富了,我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敦煌,了解中国文化。”北京引力波虚拟现实公司(以下简称引力波)的总经理吴月生表示。

  目前,吴月生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发了敦煌8个洞窟的VR,并以此为基础策划了“敦煌秘境”数字艺术展,在上海豫园和郑州等地落地,5年的研发,积累了大量的敦煌数字艺术作品。

  “刚好到了一个这样恰当的时机,是时候把我们积累的敦煌数字艺术作品做一些拓展和衍生,这一次我们上线了 115个敦煌主题系列的NFT作品,112张图片,3个视频,这些作品可以不断在线上进行转赠或者拍卖,结合NFT,敦煌IP会有更多的玩法。”

  据了解,除了上线更多敦煌主题系列的NFT作品之外,接下来引力波敦煌NFT的团队还会有一系列的创新动作,比如将数字敦煌艺术展的限量版门票做成 NFT,直接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中,以 NFT 门票作为参展方式。同时,开发敦煌主题区块链网游,游戏里的人物形象、皮肤、装备都可以开放给用户进行二次创作,生成个人专属NFT等等。

  国潮艺术+NFT会塑造一种新的商业形态,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需要更多行业破冰者,将国潮作品搬上NFT,帮艺术家们做维权、交易、二次授权和再开发。只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努力,不断实践探索,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乘势”传播得更深、更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