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空巢状态加剧老年人“上网”需求,美团等生活服务App完成适老化改造

来源:中国网    2021-07-13 16:01
来源: 中国网
2021-07-13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7月8日,艾媒咨询发布《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我国一半以上中老年网民日均上网4小时,超过普通网民。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综合生活服务类App,由于涉及场景广,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更受中老年群体欢迎。其中,响应国家互联网产品适老化政策的微信、美团成为中老年群体满意度最高的互联网产品。

半数中老年网民日均上网4小时,超过普通网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占比18.70%,该群体人数占比同比上升了5.44%。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当前人口增长幅度,老龄办预测,中国2030年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整体来看,中老年群体网络普及率相对较低。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为62.8%,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的网络普及率仅为38.6%,相较于全国总体网络普及率的70.4%,仍存在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互联网已高度渗透入各个生活场景,如出示健康码、人脸识别、打车支付等日常消费和出行都需要通过操作App来完成。部分中老年群体出于娱乐或消遣的需求,已经开始主动学习使用微信、美团、抖音等App。

然而,中老年群体较低的触网率,和互联网对生活的高渗透率之间,出现矛盾。

1626147925104282.png

调研结果表明,中老年群体使用互联网是刚需,没有触网的老年人在积极学电脑,中老年网民的上网热情更是高涨。报告显示,全国51%的中老年网民,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个小时。而根据CNNIC数据,全国网民的日均上网时长仅为3.74小时。

中老年更倾向于使用智能手机满足基础生活服务

中老年群体触网成为刚性需求,但触网过程仍存在各种障碍。2020年有44.2%的老年群体选择学电脑/上网作为主要社交娱乐方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老年群体存在不会使用、字体看不清、无法求助、不会安装等现实困难。

报告对中老年群体的触网场景进行调研,指出最重要的五大类场景为社交通讯、生活服务、娱乐资讯、健康医疗以及电商购物。其中,社交通讯类App使用频次最多,生活服务类App涉及的具体场景最多。

中老年群体在不同时间段使用的App类别略有差异:社交通讯类和娱乐资讯类的App的使用时间段集中在傍晚;健康医疗类APP使用时间段集中在早上;生活服务类APP的使用时间段分布较为广泛,满足了中老年群体日常买菜、就餐、以及出行等日常生活服务的需求。

1626147944119133.png

综合App功能的可操作性、可感知性、可理解性等多个维度,艾媒向中老年群体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调研他们对近50个App的好感度。结果显示,微信、美团是中老年人群体相对满意的主流APP,这同时也意味着中老年群体对于社交通讯、生活服务以及娱乐资讯有强烈的需求,主流APP的适老化改造刻不容缓。

微信、美团等分列老年人最满意App前两名

2020年12月,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开展互联网主要行业网站及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首批优先推动115家网站、43个App进行改造。

报告指出,满意度得分较高的微信、抖音、美团、支付宝等App,适老化改造维度各有不同。微信、抖音等功能相对简单,主要通过调整App字体大小、上线使用说明视频等,强化核心功能;美团、支付宝是功能更复杂的生活服务类App,大多简化使用流程或拆分场景。

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可以承担中老年人群体,特别是空巢老人享受“更好生活”的社会责任。基于这一现状,美团分别针对不同业务功能,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比如,美团门票上线界面更简洁的“关怀版”专区;美团打车上线“一键叫车”功能,无需输入起终点;此外,中老年用户可以通过语音点外卖,年轻人还能在美团优选“孝心单”专区,为父母预定生活用品。

1626147973640457.png

“中老年群体主要依赖他人或者子女的帮助上网,更换App的成本很高,他们希望用一个App解决多个问题。”美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团已经成立专门的助老调研体验团队,分析还原老年用户生活场景,力争为老年用户创造线上线下生活无缝融合的体验。

 

(张铭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