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教师工作发展路径与实践经验,第二届“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研讨会在京举办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21-07-14 17:07
来源: 消费日报网
2021-07-14 17:0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7月13日,第二届“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研讨会暨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协同发展创新应用现场会在京隆重召开。北京市怀柔区政府副区长焦宝军、区教育工委书记肖正凯、区教委主任徐志芳、区教委副主任李拥政,北京市海淀区郭涵校长工作室、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原校长郭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楚江亭,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畅,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院长郑德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果之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皇晓琳等出席会议,与现场中小学校长、教师们共同探索数智时代未来校长与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据悉,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支持下,由果之智慧教育研究院发起的第一届“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研讨会已于2020年7月圆满举办,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领域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标杆会议。教育工作者们再次共聚一堂,以“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共同探索信息化在学校治理与教师队伍工作增效、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教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着重从促进区、校两级教研一体化的实施与机制创新,与各校长探寻教师工作增效、专业发展路径与实践经验。

趋势分析

领导致辞 启发未来

怀柔区政府副区长焦宝军,区教育工委书记肖正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院长郑德林、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畅分别为大会致辞。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主任黄海明主持本次会议。

北京市怀柔区政府副区长焦宝军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作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怀柔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创新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发展上,始终把教师专业发展放在优先重要的位置。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新途径,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方式,切实提高了教师培养质量。

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工委书记肖正凯向在场嘉宾分享:在持续深化一体化办学,促进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怀柔区教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区教委深入结合科学城统领“1+3”融合发展进程中对教育的实际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凝聚起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教育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未来学校研究院院长郑德林则从数智时代校长与教师如何走向未来进行了启发式致辞,点明学校之中“人和”非常重要——只有教师与校长得到充分发展,学校教育才能面向未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同时,郑院长指出果之智慧教育研究院作为未来学校研究院的战略合作伙伴,配合《“未来路线图”实验学校发展指南1.0》的发布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刘畅首先肯定了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进入数智时代,怎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讨会探索促进区、校两级教研一体化的实施与机制创新,具有前瞻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畅校长认为,未来学校的关键要素是未来教师,发展顺应数智时代潮流、培育时代新人的未来教师,需要建设高科技手段加持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配套资源。刘校长介绍道,近年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正在探索通过线下变革管理机制和线上融合新技术手段的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驱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专家报告

经验共识 成果共享

北京市海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海淀区郭涵校长工作室、北京一零一中学原校长郭涵带来题为《数智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实践》的精彩演讲。郭校长从政策要求、时代变革、育人需求分析了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刻分析了如何在特色办学中发展教师队伍建设。她指出,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培养学生探究反思能力,我们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性发展教师队伍。积极推广教育领域工匠精神:一是尊重教育经验,二是强调能力本位“会教还得教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果之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长皇晓琳院长分享了《全场景赋能,技术助力教师工作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的实践研究成果。皇院长从政策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当下教育变革与挑战,以及300名教师调查数据中分析出教师发展需求,并共享了果之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工具+数据+内容+模式的创新教师工作提效与专业发展方案。据皇院长介绍,该方案已经在中关村第一小学、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市一龙樾实验中学、北京一七一中学教育集团等多所改革先锋校应用实践,取得教师能力提升、校本资源众创共享、德育教育体系化、多维教师激励与评价等成果,提高学校治理水平实现效能跃升。

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邓翼涛以实践应用角度,共享了中关村一小“构建智能化全场景教师工作发展平台”实践经验与创新模式:以“融合资源,提升效能,创新服务”为主线,深化了面向教师的教育智能化服务。邓校长详细介绍了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工具”——基于“果之教师平台”搭建的葵园e家,实现了一站式、全周期的教师工作与发展场景互通、校本知识的智能化采集与复用。

  云端教研

实践演示 云上协同

现场,中关村第一小学邓翼涛副校长与朴蕾老师,以科学学科《“追光”植物:向日葵》为微课例,从学生线上调研、教师线上协同备课、跨校区线上协同教研三个环节展示了中关村第一小学跨校区协同教研及教育教学教师智能化发展成果。随后,邓校长与朴老师在现场组织了现代化的现场说课及评课。科学学科教师代表朴老师现场说课、教育教学专家同步线上远程听课评课,同时,活动现场与会校长在手机上完成评课。评课过程快捷高效,让所有参与老师耳目一新。

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楚江亭教授压轴登场,分享《项目式学习PBL》,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自主思考与创新;阐述《建构结构式知识》提倡教师深层、有序学习,主动研究当下教育教学方向、充实自我,提升育人能力;同时,楚教授带来重要专家报告《学校整体治理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他强调“教风决定学风”,学校应当科学管理与引导教师自我能力与素养提升,有自由也要有约束。

在会议的最后,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怀柔分校执行校长梁小红进行了会议总结发言。梁校长表示,未来中关村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将积极转化、分享教师发展经验与成果,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推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

教师发展是教学质量提升第一工程!不断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提升教师能力素养、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基础。第二届“数智时代教师专业发展”校长研讨会在技术赋能教师发展、学校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新阶段的策略共识与实践成果共享。相信,在各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技术将会更高效地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