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建筑产品引领绿色智慧未来 中建科工亮相服贸会

来源: 中国网
2021-09-06 14: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3日-7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京召开。作为全球服务贸易领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高水平国际一流展会,我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平台之一,服贸会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其中,工业咨询与建筑服务专题展是首次以实体展形式亮相服贸会。专题展聚焦“智慧建造·绿色发展”主题,4800平方米的单独展馆设置了行业综合展、智能装备体验区和企业展,重点展示服务于绿色建筑、“一带一路”工程建造全过程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工程咨询的优秀成果与案例,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吸引全球服务贸易资源。各参展企业通过大屏、沙盘、实体模型和智能装备等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身临其境的智慧建筑、数字建筑、绿色建筑的体验之旅。

“工业化建造”成为“新趋势”

“今年是我们首次参展服贸会,我们带来了工业化建造最新成果,以及近几年在‘钢结构+’领域的成熟产品。”中建科工北京公司市场总监、展会负责人周坤介绍道。

本次中建科工参展主题为“钢结构建筑,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展出了智能制造、智慧制造、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城市更新、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新成果、新产品。

在智能制造展区,一台正在平稳运行中的“机械手臂”引起了游客驻足围观,正在操作着它模拟焊接作业展示的是全国技术能手、中建科工旗下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焊接培训中心主任吕永东。“这是机器人智能化装配+焊接工作站,也可以叫焊接机器人,在车间生产线以及项目一线均可使用。”

据吕永东介绍,在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还能实现自动识别和抓取工件,装配完成后,运用相机视觉、激光扫描识别焊缝,实现复杂图案焊接。中建科工充分运用数字化设计技术、智能生产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广东惠州建成了国内首条重型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生产线应用20余种关键技术装备,形成了包括智能下料中心在内的七大智能加工中心,以及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机器人视觉识别智能焊接技术等12项核心制造技术。

除了智能制造,还有智慧建造。本次中建科工还展出了ALC墙板安装机器人,主要用于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中ALC条板的安装,是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建造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展位上方的弧形屏幕上,正在实时展示着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平台使用物联网、BIM、基站通讯等技术将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实时、动态采集,将项目打造成一个以进度为主线,以成本为核心的智能化流水作业线,为决策层提供项目整体状态信息呈现,监控项目关键目标执行情况及预期情况,为项目完美履约保驾护航。

“钢结构+”产品智造“新生活”

20天建成的装配式应急医院、全国最大的钢结构装配式学校、世界规模最大的慢行交通系统代表产品、老旧厂房改造成的科研人才公寓……中建科工现场展出了一系列代表作品。

作为中国最大的钢结构产业集团,中建科工以“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为己任,聚焦民生,针对“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自主研发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体系,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住宅,以及酒店、写字楼、产业园;公司针对“出行难”“停车难”,自主开发了慢行设施和智慧停车系列产品,分别应用于全国首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全国首个机械式新能源公交车立体车库等项目。

  “低碳发展”助力绿色“新未来”

中建科工北方大区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华周表示,建筑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上责任与义务并重,低排放、可回收、工业化程度高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大有可为。对于钢结构领域,钢材本身具备可重复利用特点,同时,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将建筑构件进行模块化、标准化生产和装配,可大幅度降低建材生产损耗,相比传统现浇建筑施工,可减少碳排放约20%。

除制造、建造环节外,投入使用后的运营阶段也将产生较大比例的碳排放。中建科工着眼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中建科工投资、建造、运营的中建科工大厦就是绿色建筑的代表作,大厦外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结构,确保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并使用固定遮阳和遮阳卷帘,减少室内眩光;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建筑总用电量的1.51%;内部设置二氧化碳控制系统,对人员密集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保障室内空气质量;采用综合节能的外围护结构措施和高效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建筑总能耗降低27.94%。

据了解,中建科工正在研发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BIPV)等新型产品,助力行业“低碳发展”不断升级。(文/陈秋旭、刘三禾)

(陈秋旭、刘三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