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骨行动”再启航:“预防+治疗”双保险守护女性骨骼健康

来源: 环球网
2021-09-09 13:3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人的全生命周期都应关注骨骼健康。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对于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早发现、早诊断是预防骨折的保障。如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9月2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老年健康室副主任尹香君,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主办、安进中国支持的“幸福家庭健康管理促进计划——乐骨行动·女性骨骼健康宣教项目”2021年度启动会上说。

尹香君副主任解读《“关爱骨骼,终生无骨折”联合提示》

我国中老年女性成为骨松重灾区

我国正在逐渐成为骨质疏松症流行大国。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65岁以上的女性患者更是高达51.6%1。骨质疏松症并非腰疼、腿疼这么简单。虽看似稀松平常,却杀伤力十足。只需一次轻微的跌倒、颠簸或喷嚏,骨质疏松症患者就可能遭遇骨折。

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为40%。可以说,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着我国中老年女性的健康。

2021年度“乐骨行动?女性骨骼健康宣教项目”启动

骨质疏松症预防筛查至关重要

与庞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众知晓率与治疗率低的难题与现状。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患者的患病知晓率仅为7.0%,接受过骨密度检测的更是仅有3.7%1。

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一般没有症状,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人们往往在出现疼痛、脊柱变形和骨折等情况后才发现自己患病,延误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有利时机,所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50岁以上或者绝经后的女性应将骨密度检测作为常规体检项目之一。目前,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是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参会人员隔空互动,共跳《健骨操》

治疗骨质疏松不能一“钙”而论

完整的骨质疏松症防控策略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2。可见,充足的营养摄入、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改善骨骼健康,但远远不足以治疗疾病。

如怀疑患上骨质疏松症,请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接受骨质疏松评估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据悉,目前部分医院已开设骨质疏松症专科,如果没有专科门诊,骨科、内分泌科、妇科、老年科等科室亦可接诊。

目前,我国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包括二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如地舒单抗)、促骨形成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多重机制药物以及中药类药物3,4。以上药物都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乐骨行动”聚焦女性骨骼健康

实现骨质疏松症的有效防控,首先需要知识的大范围的普及与传播。如何让知识内容送达更多女性身边?如何让女性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并采取措施积极预防?“幸福家庭健康管理促进计划——乐骨行动?女性骨骼健康宣教项目”应运而生。自2020年启动以来,项目面向全国范围投放了宣传片和宣教资料;邀请权威专家开展了52场线上女性健康课堂;充分利用公众号平台推送文章13篇,提供便捷精准化服务;在150所社区发放了宣教手册,让科普知识常伴女性左右。截至目前,自媒体平台宣教内容受益超553万人。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甄砚接受爱心企业安进中国的捐赠

2021年9月2日,新一年度“乐骨行动”项目扬帆起航。爱心企业安进中国继续提供助力。安进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许蔼龄表示:通过新一期的“乐骨行动”继续为女性拥有健康“傲骨”提供助力。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改善疾病筛查防治体系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全球骨骼健康领域的领导者,安进中国倡导并加速推动医疗模式从“有病治病”到“预测与预防”的转型,从源头上预防威胁生命的骨折事件的发生。

据悉,新一年度“乐骨行动”项目将通过“开展组织者培训活动”“开展骨松预防健康讲座”“全媒体传播女性骨骼健康知识”“改版制作系列宣教资料”等方式,持续推进科普宣教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广大女性对骨质疏松症的自我健康管理。

“乐骨行动”爱心志愿者共同发出健康倡议

2021年度“乐骨行动”倡议

所有女性都要学习、传播科学的骨骼健康理念与知识,做自己与家庭健康的守护者。

预防骨质疏松应加强平衡训练,预防跌倒,每周进行2个半小时的适量运动。

骨骼健康防护,从我做起,贯穿于每一位女性的全生命周期。

珍爱骨骼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科学补钙、享受阳光。

中老年女性朋友一定要定期检查骨密度,这是预防骨质疏松最为有效的方法。

骨质疏松症患者要规范治疗,预防治疗,避免骨折和二次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积极防治、享有健康。

关爱女性健康,加入乐骨行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