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智能穿戴市场持续发力,安顿多维无创血糖服务升级上线

来源:中国网    2021-09-16 14:04
来源: 中国网
2021-09-16 14: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调查研究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0.1%,这意味着,每10位中国成年人中,就有6位血糖有异常。按照这一比例,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3亿人,糖尿病前期人数接近5亿人。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为重要和棘手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将“糖尿病防治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明确了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的目标。

图片1.png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时刻关注自身血糖,科学管理血糖。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需要测7次血糖,分别为三餐前后血糖及睡前血糖,才能够发现血糖波动的规律。而如今市面上的大多数血糖仪都需要通过指尖采血加试纸才能够完成检测,而每个人每3分钟就会变化一次血糖,指尖采血监测很有可能得出的是血糖的偶然值,从而导致数据不够精准。如果按照每天七次的频率,也会让很多患者产生抵触情绪。

图片2.png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无创血糖监测产品和技术,但绝大多数产品服务功能较为单一,无创血糖检测或多或少都存在干扰因素多、相关性差、生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原因,精度:例如传感器对血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血糖在血管向皮肤渗透的生理性时延、数据处理(算法)的智能化等。另一方面是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的可靠性问题:数据能否自动校正、接触材料是否安全、运行系统是否可靠(包括电池和低血糖警报等)、多场景、场合下是否可用(如运动等),所以经多年探索,无创血糖监测的技术仍未成熟。

图片3.png

目前国外的以色列 OrSense公司在测试基于光谱技术的无创监测系统,美国美敦力公司根据离子电渗析技术原理,开发出了 MiniMed无损伤血糖仪,美国谷歌公司开发能够检测血糖的隐形眼镜等公司在无创血糖监测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国内在无创血糖监测方面也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国内一家持续关注慢性病预防的人工智能预防医学领域品牌——安顿。一直深入研究无创血糖监测技术,目前,安顿对其无创血糖监测服务功能进行了升级,该功能不但可以避免刺穿皮肤,实现无创检测。而且相比于市面上其他无创血糖监测服务,安顿多维无创血糖监测服务在数据分析方面不仅可以监测24小时动态血糖值,同时结合了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而且是首家融入了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重要参考指标——TIR的智能穿戴设备,对血糖平均水平、波动趋势进行综合研判,让用户对自身血糖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image.png

在用户使用方面做到了每两小时自动分析出具一次定时血糖值,同时,每次定时血糖出值30分钟后,用户还可以通过手动测量获得即时血糖值。操作简便,数据自动记录并分析,检测结果及趋势可视化展现;在技术创新方面,安顿多维无创血糖监测服务基于新一代可穿戴智能手表,利用脉搏波光谱、心率、血压、血氧等健康传感器数据,采用半监督机器学习技术,训练DeepHeart深神经网络,并与中医的脉象理论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监测数据更加精准。

图片5.png

前面提到的糖尿病并发症,而在所有因糖尿病致死的病例中,死于大血管病变的超过75%,其中75%死于冠心病,25%死于脑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病死率是非糖尿病者的4倍,70%的糖尿病患者伴发大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相关的各种治疗费用中,治疗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费用占到了80%左右。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主要是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安顿除了在无创血糖监测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尝试之外,在心脑监测预警方面更是深耕多年,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将中医思维与西医临床融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搭建了安顿心脑监测预警服务,集健康预警、监测、管理于一体,实现了对用户健康进行全程可视化的管理,特别是心梗、脑卒中的提前预警以及多维度健康指标的自主监测、健康指导、互查互享、等全生态健康管理闭环。

image.png

安顿在无创血糖监测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将进一步提升患者血糖监测效率,加速推广血糖检测普及性,促进血糖管理高效性,降低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危害率,提高用户的健康水平,助力我国的健康事业。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