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至15日,第十一届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中睿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会上联合发布《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指南(2021)》(以下简称《指南》)。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中睿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军亮、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常向魁出席并共同启动发布仪式。单志广具体解读《指南》,常向魁讲解典型案例。
单志广在解读《指南》时强调,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各类老旧小区相继启动智慧化改造,新建社区开展智慧化提升,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智慧社区将开辟数字产业价值蓝海。当前,以中睿信为代表的一些企业正逐步推进政企合作模式在智慧社区建设运营中的应用与推广,更多的社区资源将被盘活并不断激发出数字产业的新活力,为数字产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逐步构建起智慧社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常向魁介绍,中睿信承建的石家庄市鹿泉区智慧社区项目紧紧围绕社区“四务”需求,聚焦电动车充电、电梯困人、高空抛物等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流程、安全高效的智慧化服务。同时,中睿信充分利用“鹿泉E家”社区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和便民服务助力。创新模式的应用,“四务”理念的融入,让该项目实现了“全景状态一图感知、全局决策一键分析、全时业务一端支撑、全民服务一站解决、政企合作共建共赢”,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典范。
《指南》对智慧社区建设运营的概念内涵、业务需求与建设要点、技术路线、建设运营模式、规范合规等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结合典型案例,提出了六大类十三条建设指引。《指南》的正式发布对构建政府引导、政企合作、多方参与、专业运营合作的智慧社区可持续发展生态,促进有效市场和服务型政府有机结合,将发挥积极作用。
《指南》提出:智慧社区是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社区的智慧化、绿色化、人文化为导向,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地、物、情、事、组织等多种要素,围绕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促进社区居民交往互助,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多样资源,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等多种主体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
《指南》围绕智慧社区建设要点与社区核心业务的关联展开研究分析,指出社区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面向群众的第一站,智慧社区建设需围绕社区基本业务展开,即“政务”“商务”“服务”“家务”,统称为“四务”。要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相协调,智慧社区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部分,智慧社区的设施、数据、系统、平台与智慧城市的对应组件相连接。
《指南》聚焦智慧社区投资与运作模式进行分析,阐述了政府投资建设模式、市场投资建运模式、政企合作模式和委托经营模式,分析了盈利回报机制,涉及增值利用服务、广告收益、可行性缺口补助、使用者付费、场地租赁收入、渠道收入等六种方式。
《指南》立足智慧社区涉及的法律合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涵盖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网络安全、居民自治、行政监管、民事侵权等方面,为智慧社区建设运营提供法律合规支撑。
《指南》瞄准智慧社区发展路径展开探索,提出党政牵引、强化统筹协调,明确需求、做好规划设计,集约资源、引导开放共建,长效运营、鼓励模式创新,以评促建、持续优化提升,安全可控、加强风险防范等六大类建设指引,每大类又分为若干条具体措施,对智慧社区建设运营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图文供稿:郝毅)
(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