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数字治理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0-25 13:51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0-25 13:5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10月23日,由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指导、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数字治理的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会交流研讨。

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会长李韬教授主持。他介绍了数字治理分会今年成立以来,社会各界的关注情况。他呼吁学术界转换视角、革新范式、优化逻辑、提升能力,不断深化对数字治理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共同探寻数字时代的治理之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专家委委员汪玉凯认为:数字治理研究意义重大,应紧扣时代背景。数字治理是从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看,是从整个人类文明进展的角度出发的一个大概念,是对整个社会大变迁、文明大提升的反思,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3.0时代,需要紧扣这一时代背景开展数字治理研究。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副会长孟庆国认为:数字治理更加宏观,数据治理则更具象,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不会有不是数字治理的治理。数字治理缘于技术性的变革和驱动,是与原有制度体制机制相融合的技术嵌入的过程。对此可以运用“制度—技术—价值”框架,建立一个更加包容的学术讨论氛围。

南京大学学报主编,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特聘研究员王浩斌认为:数据并非今天才有,将数据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古已有之的政治智慧,但直到信息化、网络化大潮兴起,数字治理才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数字治理问题的理论思考,必定会打破工业化思考的历史桎梏,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体系革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特聘研究员黄璜认为:数字治理是可以从多维度理解的。从政策维度看,因其对于可操作性的追求导致其概念边界应尽可能清晰。而从理论体系构建的维度,则要求其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可讨论行,这是促进新学科发展构建的重要过程。应重视理论上的延续性,与传统理论进行对标。不应当局限于农业化、工业化,数字化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自身在不断生长。从这个意义上看与之对标的应该是城市化。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国际合作部主任钱忆亲认为:数字治理涉及社会和政府关系的改变,要重视历史传承和社会文化现实,否则无法推动社会进步。关于技术决定论的问题,究竟是技术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建构技术,需要进一步思考,还需要有通过国际共同性的学术语系进行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秘书长李睿深认为,对数字治理的思考,可以从技术体系和社会体系的相互影响入手,需要从不同学科角度做出解释,更需要不同学科都对其他解释进行批判和反思,通过学术话语的革新与重构,促进数字治理实践的创新与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数字治理分会会长李韬教授认为,数字治理既包括对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治理,也有对数据、技术和平台的治理。概而言之,数字治理可理解为在数字技术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平台与企业、社会组织、社群、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相关事务的过程和制度安排,它是包含发展的治理,是以公共利益增进、个人福祉提升为目标的治理,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数字化赋能的治理。

与会专家还围绕数字时代的社会关系重构、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南京大学学报徐楷森、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冯贺霞以及部分在校师生。

(文中图片由活动方授权会用)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