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双碳目标” 节能黑科技被河南省科技厅确认“科学技术成果”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10-28 15:5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21-10-28 15: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将一个“小装置”安装在燃油汽车上,燃油从它的中间通过,便可节油约10%左右,且能有效清除积碳。日前,这项节能减排的“黑科技”在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最新下发的一批“科学技术成果荣誉证书”中,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据了解,碳克除碳节能棒系河南碳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郑州大学联合研发的一种新型汽油发动机除碳节能产品。产品物理性的改变油品成份,使短链物质减少,长链物质增多,让油品的抗压性更好。提高了油品热值,提升了气缸的温度和压力,在不改变发动机标定的前提下,提高了活塞动能。油品热值的提高,使得汽油里的实际胶质得以燃烧。在输入等量燃油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增加车辆的动力和续航,加速积碳分解,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该产品,已经取得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除碳节能报告。

针对该专利技术产品的合理性,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于2021年6月21日也曾明确指出:目前市场上的汽油车磁化器,虽然能够对汽车的节油性能有所提高,但是汽油仍存在燃烧不充分的现象,不能把油品里的实际胶质和腊质充分燃烧掉,这样就不能除掉发动机的积碳,积碳的增大会使发动机气门异响,从而增大发动机的噪音,由于汽油燃烧不充分,尾气中的 CO2和NOX 的排放量也并未明显减少,不利于环保。因此,碳克节油棒提供了一种能使汽油的分子结构发生重组,能显著增加汽油发动机气缸温度和压力,动力提升显著并使缸内的燃烧环境更好,能有效地把油品里的实际胶质和腊质充分燃烧掉,并有效地除掉发动机的积碳,使发动机噪音更小,排放减少的汽油发动机产品。

而在技术层面上,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通过技术查新,认定碳克节油棒在第一油管外壁设置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磁化器,并将第二油管缠绕成螺旋管状,将磁化器安装在螺旋管内,在第二油管外壁设置加热器,通过加热器将油温加热到 30~60℃;并通过对稀土磁块的原料配比和磁场布局进行优化设计,利用稀土特性形成的磁场,使油品中的物质向稳定态偏移(如异构结构向直链结构偏移,非对称结构向对称结构偏移),磁场使汽油的分子结构发生重组,低能的 C4 减少 5%,高能的 C6 增多,低能 C4 烷类在减少的过程中必然产生氢类物质,让汽油的热值增加更大,汽油的热值增大,就增加气缸的温度和压力,热值的增加使缸内的燃烧环境更好,从而把油品里的实际胶质和腊质充分燃烧掉,这样就除掉了发动机的天敌积碳,积碳的消失会使发动机机气门异响消失,发动机噪音更小,并且由于汽油充分燃烧,使尾气中的 CO2、CO和NOX 的排放量也明显减少,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碳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瑞民介绍:“发动机积碳对汽车的影响首先是气门闭合不严,噪音增加,降低引擎功率,也就是使动力输出不均匀且逐渐衰减。同时还增大油耗。如果气门和燃烧室积碳严重的还会引起气缸失压,打不着车,从而要大修发动机。”

众所周知,积碳的形成会导致车辆出现噪音增大、动力减弱、尾气超标、耗油量增加等问题。

另一方面,油价的持续攀升,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这些都让车主的燃油费持续增长,如何省油也正在成为车主最关心的话题。

而碳克节能棒的科学技术成果认定,为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总体方针下,汽车后市场即解决积碳困扰又明显降低耗能提供了一个可行性方案——清洁引擎、增加动力、减少排放,不仅完全符合有车一族节省燃油的需求,也完全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的要求相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碳克节能棒小而精巧,安装简单又安全,它采用非侵入式安装法,无需接驳汽车电源,不干扰原车电子控制系统,适用于各种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随着石化能源使用量的增加与空气污染的加剧,矛盾日渐突显,降耗节能、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碳克节油棒的成功研发对无数车主而言犹如雪中送炭,也有助于我国的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行。

(注:此文属于中新网安徽新闻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不做投资买卖依据,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