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探索技术转移新路径

来源:光明网    2021-11-17 10:02
来源: 光明网
2021-11-17 10: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昆山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杆城市的现实需要。回顾昆山的发展历程,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转型,都离不开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从改革开放的合办联营企业,到发展外向型经济,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每一次跨越腾飞背后,都烙印着沪昆区域合作共赢发展的时代印记。从上海的带动、辐射到与上海的融合、共赢,“又日新”的昆山以时不我待的激情,在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积极作为,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探索技术转移新路径

位于昆山工研院一楼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中探索技术创新的又一结晶。2018年,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与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强强联手、纵横联动,积极探索技术转移新模式,服务沪昆区域科技创新发展。3年来,昆山分中心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打造了功能完备、环境良好的沪昆技术转移生态。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昆山分中心为我们搭建起技术合作的桥梁,切实帮助我们突破生物质颗粒机的技术瓶颈。”昆山三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生物质颗粒机是一种生物质能源预处理设备,主要以农林加工的废弃物如木屑、秸秆、稻壳、树皮等生物质为原料,通过预处理和加工,将其固化成形为高密度的颗粒燃料,是一种市场前景广阔的新能源项目。作为三一集团向新能源、新环保、新金融领域进军排头兵的三一环保公司,近年来一直想找合适的科研资源,以突破该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但始终没有门路。

昆山分中心了解到企业这一技术需求后,随即充分发挥两地产学研资源整合能力,帮助其对接上海大学科研资源。最终,成功促成上海大学、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昆山三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长三角生物质成套装备(昆山)联合研发中心,总投资450万元,开展颗粒机模辊应力仿真及能耗管理系统开发等技术攻关。该项目对于我国新能源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年来,昆山分中心先后走访捷安特、日月光半导体、吉海实业、毅昌股份、中信博、新莱应材等规上企业320余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96项,促成产学研合作23项,其中共建联合研发实验室13项,合同总金额达4403万元。

敢为天下先,力推创新券助力共享共赢

在促成沪昆项目合作、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同时,昆山分中心还积极作为,为企业节约研发成本。

昆山分中心充分利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企业宣讲沪昆科技创新券政策,帮助昆山企业申请沪昆科技创新券。江苏骅盛车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线圈技术方面一直有需求,但公司能投入到研发上的经费比较有限,一直未能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昆山分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为企业介绍了沪昆创新券政策,企业负责人了解到沪昆创新券可以最高抵扣30万元研发费用后表示希望昆山分中心工作人员能在上海为其寻找解决方案并申请沪昆创新券,最终经过分中心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促成企业与上海大学签订总额60万元的技术开发协议,并成功申请到30万元沪昆科技创新券,企业只需支付30万元,即可完成一个60万元的研发项目,大大的节约了企业研发成本。

沪昆科技创新券是政府为推动昆山企业积极对接上海优质资源,加大自身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规范后补助机制而设计的一种激励措施。2018年12月1日,长三角首张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在昆山发放。运营3年多的沪昆科技创新券服务平台,累计促成合同金额2743万元,发放创新券1273万元。该模式被《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报告2020》一书收录,作为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政策”示范案例。

昆山分中心通过力推沪昆科技创新券的使用,不仅为昆山企业注入上海科创资源,也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技术资源的交流和互通。

临沪第一站,创新协作硕果累累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沪昆科技合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从今年6月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举办的沪苏同城国际创新挑战赛的正式启动,到10月丹桂飘香满载收获与荣誉,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分中心积极争当“沪苏同城化”先行军、排头兵。作为昆山分中心共建单位之一的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获评2021沪苏同城国际创新挑战赛“最佳服务团队等奖项,服务的企业阿米华晟数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荣获最佳开放式创新企业奖,展现了昆山作为“临沪第一站”在推动沪苏紧密互动,协同创新等方面作出的努力。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未来昆山分中心将继续做好大院大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平台价值,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继续深入企业开展“零距离”服务,持续促进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推动长三角创新要素融合,在协同创新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