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开启公开招股,脉脉网友“神预言”AI上市第一股

来源:中国网    2021-12-09 09:58
来源: 中国网
2021-12-09 09: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继旷视科技科创板上市首发通过、鹰瞳科技登陆港交所之后,12月7日,商汤科技的上市主体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招股章程称,公司将正式开展全球首次公开募股,这让人工智能(AI)赛道再次火热。

不过,虽然商汤科技挂牌上市在即,但这能否成为AI公司规模化盈利的里程碑?AI赛道上的企业们能否趁着IPO的东风,真正实现商业落地?

为什么是商汤科技?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和机器模仿人类思维来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想象力。

作为“AI四小龙”中最晚提交上市计划的企业,商汤科技最快拿到资本市场的入场券,被业内认为是“AI第一股”。

为什么是商汤科技?

这或许可以从业内人士在职场社区脉脉的分享中略窥一二。一位认证为险峰长青员工的脉友分享了一张AI四小龙科研人员的对比图。图表显示,商汤科技拥有3600多名研发人员,是位列第二名的旷视科技的两倍有余。商汤科技向港交所提交的上市申请书亦显示,公司将用募资的60%用于研发,其对研发硬实力的重视可见一斑。

  (脉脉网友讨论AI四小龙研发人员规模对比)

据悉,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在业务方面,专注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业务面十分广泛。它的业务不仅涵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四大板块,还关注人脸识别、医疗影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和遥感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

可以看出,商汤科技对于技术和业务的重视,为其带来了双重“收获”。在此次招股之前,商汤科技已获得了大规模融资的加持。根据招股说明书披露,商汤科技已经经历了D+轮12次融资,募资总额合计约为52亿美元(333亿元)。而在营收方面,商汤科技营业收入位居“AI四小龙”之首。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商汤科技收入30.26亿,云从科技8.07亿,旷视科技12.6亿,依图科技7.17亿。

大器晚成的商汤科技,如何实现了“后发制人”?或许可以用一位商汤员工在脉脉社区的发言略略作总结:“不差人、不差钱、稳”。

  (商汤科技员工在脉脉的发帖)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期关于商汤科技将成AI第一股的言论层出不穷,但在脉脉,“预言”发生得更早一些。

早在今年3月,就有认证为商汤科技的员工在“人工智能交流圈”表示:“(从市场份额排名看)上市第一股必是我司了吧。”也有脉友在今年6月份分享关于商汤科技上市的猜测:“(商汤科技)为了能尽快上市,还要先在港股先上,这样看来,AI四小龙第一股还真有可能是商汤?”现在看来,脉友可谓是圈中“预言家”。

  (脉友“预言”商汤科技将成AI第一股)

上市之后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将是大势所趋。

在技术、政策和资本的三重加持下,AI赛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技术深度融合,带来技术突破;在宏观政策层面,AI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资本市场,AI企业也备受青睐,据企查查公布的数据显示,AI赛道十年内融资金额高达8288.4亿元。

但与AI轰轰烈烈扑面而来的宏观局面相比,AI企业的商业化落地在商业模式上却依然未能全面跑通。

此次商汤科技的上市,能否突破商业化落地的难题?很多业内人士依然持续观望。

虽然从冲刺IPO的层面来看,商汤科技赢了,但这份资本层面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可以帮助商汤科技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

与商汤科技引以为傲的营收情况形成对比的,是其持续亏损不盈利的核心痛点。其招股书披露:2018-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分别亏损34.28亿元、49.63亿元、121.58亿元和37.03亿元,3.5年合计亏损242.52亿元。

上市融资或许能引来一时的救火之水,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如此高成本的持续投入,引水之策或将难以为继。

在脉脉人工智能交流圈,职场人士就AI企业的发展出路畅所欲言,“落地难”、“商业化难”是职场人对AI赛道企业发展困境的共识。

  (脉脉网友热议AI赛道企业发展困境)

当然,亏损其实是AI赛道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曾在人工智能产业峰会上表示,全球近90%的人工智能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中国AI产业链中90%以上的企业也处在亏损阶段。

IPO不是终点

事实上,商汤科技的发展只是AI赛道大阔步发展的缩影。

想当年,在政策、资本的加持下,AI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业务增长曲线的趋缓,一些沉积已久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AI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有限、垂直领域应用“前有追兵,后有堵截”、业内在安防、金融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投入大导致“入不敷出”……

困局之下,上市融资成为AI企业的必由之路。

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是坦途,但产业的潜力依然巨大。上市与否只是一个引子,未来还需看四小龙何时跃过商业化那道更高的“龙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