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勾绘脸谱的笔,一袭不落凡俗的衣,一段唱腔婉转的词,一场余音绕梁的戏。京剧开场的锣鼓音,穿越了两百年时光,在耳边依稀响起……
在第六期《开场白》中,当代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来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述京剧之美,与学子们探讨人生怎么样“有戏”。
(节目开场截图)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瞩望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沃土寻根。京剧,从秦腔、徽剧、昆曲、梆子戏等曲种中“跨界”衍生而来,寄托着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最真实的情感。如今,京剧作为传统文化这顶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正逐渐受到更多青年人的关注和喜爱。
在节目现场,王珮瑜向观众讲述了京剧的形式美。京剧是一门兼具综合性、虚拟性与程式化的艺术,台上没有真刀、真枪,却能营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戏剧效果。诠释这些,都在演员“手眼身法步”的一招一式间。
“有声必歌,无动不舞。”齐如山先生用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京剧表演艺术的规律。这句话是说,在京剧舞台上,所有声响都要有歌曲的旋律,所有动作都要有舞蹈的美感。
王珮瑜介绍京剧舞台上的礼仪,和台前幕后的规矩,并现场演示了几个“基本但重要”的京剧身段,带大家领略京剧中人物亮相的精气神儿。又通过重现少年时期与朱秉谦老先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太乙真人的扮演者)之间的趣事,让大家切身体会京剧表演“四功五法”中的“眼”的重要性。
(节目截图)
基本但重要,意味着它是一门技能的基石,好学、易学却又难学得好、学得精。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我们身处哪个赛道,只要想“上台亮相”的半分钟内获得“碰头彩”,就要对扎实的基本功追求不懈。所谓“台下十年功”,正是这个意思。
京剧开锣两百年,一句“戏比天大”,代代相传。这既是对观众的尊敬,更是对这门艺术、这个行业打心底的敬仰。异曲同工的是,在新励成的企业文化中,一句“课比天大,精于自凿”,渗透在全体员工的心里和行动中。
近年来,新励成培育的293名优秀讲师,每一位从台下到台上都要经历无数次的严格培训及考核。讲师的上岗需要经过60天封闭式训练,准备12万字逐字稿及11次立体考核。不仅如此,在人才梯队的管理上,设置了6大等级分层,每个岗级匹配对应培训,确保讲师持续精进。在课程产品打造层面,新励成10大品控官督导课程品质,11大科目教研组长保障课程质量。也正是因为这一精于自凿的匠人精神,才让新励成在口才培训行业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学员的认同及信任。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管是戏曲行业,还是口才培训行业,都需要培育形成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唯有这样才可以立足于广阔的天地之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