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强大支撑——访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中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徐韶峰

来源:大众网    2022-03-23 14:40
来源: 大众网
2022-03-23 14: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双碳’目标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针对气候变化和化石能源瓶颈的前瞻之策,更是主动拥抱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之举。为此,施耐德电气提出了绿色能源管理理念,在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双端,提供从专业顶层设计咨询,到软件系统,硬件产品,再到全生命周期服务,覆盖源网储荷全过程的端到端解决方案。”日前,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中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徐韶峰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绿色能源管理以及联合创新,打造创新型电力生态,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布局“双碳”。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能源管理中压业务中国区负责人徐韶峰

问: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传统电力设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徐韶峰:随着电网数字化加速推进,采用数字化技术的智能电力设备将得到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新型电力系统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都将基于数字化的技术环境和流程,各类电力设备自然也需要与这样的数字化基础相匹配,以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这里的智能电力设备,不仅是在传统电力设备基础上叠加一些数字化功能,而是完全以适应数字化电网的环境、流程和要求作为产品开发的出发点,这种设计理念叫作“数字化原生”或“数字化原生设计”。

例如,采用数字化原生设计的智能电力设备具备齐全、完善的数字化文档,以满足数字化选型和交付的需求;在安装调试阶段,这类智能电力设备应具备数字化调试工具;在运行维护场景下,可以提供数字化的操作方式提高安全性;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在线状态监测、故障诊断、预测性维护以及在线升级等数字化功能,以适应远程、在线维护模式的需要。另外,设备还需要考虑到资产管理的需求,例如按需定期提供基于设备状态数据的设备健康报告等。

在整个生命周期和项目流程内,采用数字化原生设计的设备都能够更好地响应数字化环境下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施耐德电气即将推出一款采用数字化原生设计的新型智能中压真空断路器,相信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这样的设计理念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加可靠、便捷和高效的全新体验。

问:在电网数字化转型中,需要哪些新技术、新产品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徐韶峰:数字孪生是电力物联网和电力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今后,随着仿真建模、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孪生技术也将越来越多地助力打造配电网络的孪生体,为电网的辅助规划设计、运维管理、调度指挥、故障处理、智能干预等提供数字化支撑。

在微电网场景下,数字孪生技术可以结合IoT设备,对微电站各发电设备尤其是分布式电源进行实时状态管理;在变电站场景下,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厂站漫游、IoT设备状态信息监测、设备详细信息管理、运维管理、设备故障排查、智能巡检管理等。随着相关技术和规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数字孪生技术有望越来越多地融入到电网设计规划、建设及运维等全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配网弹性。

施耐德电气推出了数字孪生配电站3D智能运维系统,这一系统具有资产管理数字化、实时状态可视化、设备运维智能化、故障分析科学化、运维流程数字化以及应用部署灵活化等优势,可以助力未来供配电网智能化运行,并实现数字电网从工程设计、运行维护到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问:“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如何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有效节能降碳?

徐韶峰:“双碳”目标下,低碳化发展转型将成为更多企业和园区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微电网、分布式新能源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和园区有效实现节能降碳,成为“能源产消者”。

施耐德电气基于绿色能源管理理念的EMA微网管理顾问可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能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精准预测微网边界内的能源供需变化,并基于实际用能需求,协调分布式新能源系统与可调负荷运行,实现从新能源发电端,到能源储存、负荷用能需求的最优平衡,从而显著提高工厂新能源电力的渗透率和经济效益。

基于这样的微网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已经帮助企业和自有工厂实施了一系列成功的升级改造项目。例如为萧山欣美成套电气制造分公司布署以微电网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了对屋顶光伏、储能以及柔性负荷的预测和优化控制,帮助企业实现了新能源发电量年度增长146%、年度新能源渗透率提高至70%、年度电费总支出节省30%以上的佳绩。

注:文章转载自《中国电力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

 

(燕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