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月创造一场奇迹 航天科工三院海鹰航空公司某新型靶机首飞记

来源: 中国网
2022-03-28 15: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助推器分离。”

“转平飞顺利完成。”

喊完发射指令后,小张抖动的身体慢慢平复下来。如果再等到靶机平稳落地,今晚大概率能睡个踏实觉了。

公司党委副书记周莹站在小张身后,下意识地给他披上一件外衣。一贯沉稳的周莹也在“抖”,这里地处祖国大西北,但因为寒冷还是紧张,已经不好区分。

海鹰航空公司的新型靶机正在首飞——一场“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任务。但实际飞行中,什么都可能发生。3天前,助推器没成功分离的“事故”犹在眼前,惊魂未定。

老兵整装,焕发第二春

去年12月的西北戈壁滩,夜晚平均温度零下10摄氏度,寒风刺骨的夜里,一行人共同期待一个结果。

“必须要确保飞好了!”起飞前一天,用户的电话打到院长那里。

晚上7点30分,起飞刚过半小时,周莹的手机就响起来。“还在飞,这次飞行时间规划是1个半小时。”

“怎么飞这么长时间?”对方很诧异——前几天,竞品的首飞只安排了半小时。

在座的人都清楚,首飞时间越长,对各项性能指标的考察就更全面,当然,压力也越大。最终,团队没有为规避风险而丝毫降低测试标准,他们选择了“1个半小时”。

这款新型靶机是目前我国中程高速靶机领域里物理尺寸最大、飞行时间最长、飞行高度最高、带载能力最强的机型,真正的“高端产品”。先前的靶机由于尺寸较小,在可靠性、适应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款“大尺寸”的靶机备受关注和期待。

无人机用于靶场测控系统校飞具有多重优势,包括可回收、校飞及训练成本低、航时长、航程远等特点。该型号采用助推器发射,“伞降+气囊”回收方式,不用依托机场起落也是这款靶机的独特之处。

然而,这款综合性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靶机,其实是基于海鹰航空公司原有机型升级改造而来。虽说是旧机升级,但实际变动很大,外到气动外形,内到动力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等,团队在有限时间里对无人机进行了全方面改造。

老兵整装又承担起新的使命任务。

“虽然看起来像是换了一个新壳子,但其实整个内涵都不一样了。”海鹰航空公司靶机与中小型事业部黄部长向记者介绍。

经过一番改造,飞机“焕发了第二春”。

10个月,怎么拿出一款新飞机?

今天要竞标。

天还没亮,海鹰航空公司董事长马洪忠亲自带队的“6人组”已经到达现场。虽然已经没日没夜地准备好了标书,但仍不能说有十足把握。一组一组进去汇报,讲解、推介、答疑、报价……谁也不知道对方情况,只能临场判断、调整战术。窗外夜幕又降临,屋里的人在紧张中等待结果。

竞标无异于“群雄逐鹿”。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并不占绝对优势。但经过两轮竞标,海鹰航空公司最终在4家企业中获胜,负责主要研发任务。“很不容易,现在想起来还是非常紧张。”周莹说。

多年的技术沉淀,给了团队底气和信心。作为国家队,以中程高速无人机起家的海鹰航空公司已经拥有了20年无人机技术研制经验积淀。看看这个型号的光荣历史:其前身是国内最早的中程高速察打一体无人机,2012年曾凭借先进的技术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标之后,目标开始明确起来。如何在短短10个月内完成任务?如何让一个上吨级的“庞然大物”顺利起飞?如何完善回收程序,让降落更精准和安全?这些都成了团队接下来要攻克的难题。

生产这么大的飞机,必须提前备产。但受疫情和需求影响,设备生产周期极其漫长。团队中的女将苗苗等不及了,她坐飞机到西南地区的厂商“盯进度”,看着零件从生产线上下来,打包、发货,她才能安心。2021年7月前,所有载荷设备全部到齐。

“不管了,豁出去了!”作为团队的电气负责人,团队中的老大哥海林正准备大干之际,突发心梗,做完支架手术,医生建议他休息两个月,可他休了一周就躺不住了。他着急的地方在于,新飞机要重新设计电气,他这步走不通,别的工序都得等。

“现场盯着,才能有东西用。”海林也将自己的工位搬到了供方厂房车间。“就像在热门景区里点餐,你点完餐不守着,那这盘菜很快就被其他游客端走了。”周莹笑笑,无奈地总结道,“这也成了团队独特的打法。”

10月,最忙的20多天里,大家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儿。”10月,也是丰收的季节,这群每个设备和部件都要亲自去工厂“盯梢”的人,终于等来了飞机总装,第一次见到了焕发新颜的无人机。

项目开始以来,睡了最香甜一觉

首飞的日子临近了。

11月12日,无人机运往试验现场,到靶场后,团队进行一系列飞行前调试。临到起飞前,发生了一个意外,有个设备指示灯不停闪烁,团队成员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经过两天前后方快速联动,问题得到了解决。

想了想,不放心,小张又紧急作了故障预案。“就像是提前写好了各种剧本,并据此彩排数遍,但心里更希望的是,剧本永远不要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3、2、1......发射!”无人机顺利起飞。助推器成功分离,到达第一个导航点,转平飞,拐弯,一系列动作顺利完成。

“真的太高兴了,首飞成功那天晚上我前半夜激动得没睡着……”用户后来见到周莹时说。但对这个团队来说,型号首飞成功的那晚,是项目开始以来他们睡得最香甜的一夜。

“这是国内高端靶机领域的巅峰之作。”作为国家队选手,这款产品让海鹰航空公司继续保持“引领者”身份。

“用户对我们的评价是,能办成事儿!”首飞成功鼓舞了团队士气,实力已经被证明,喜悦难以掩藏。

“现在我们解决了有无问题,下一步要按用户的设想继续改进。”鹰击长空,也许不远的未来,更先进的机型将划破苍穹。

10个月,300天,在大家夜以继日的共同努力下,首飞一次成功,创造一个新奇迹。像是历经一番彻骨寒后等来温暖的春天,眼下,春天确已悄然而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