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助力黄黄高铁智能建设

将北斗定位技术引入测量装置,并用于高铁施工中,以提高高铁施工工艺和质量,这是“中国北斗”和“中国高铁”两张国家名片的一次深度融合。该局研发的便携式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和便携式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巡检装置在全线承导线架设施工完成后,对接触网悬挂各项指标参数实行动态检测、分析。

“北斗+”助力黄黄高铁智能建设

来源:科技日报    2022-04-26 10:17
来源: 科技日报
2022-04-26 10: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将北斗定位技术引入测量装置,并用于高铁施工中,以提高高铁施工工艺和质量,这是“中国北斗”和“中国高铁”两张国家名片的一次深度融合。

这个“强强联合”的故事,发生在湖北黄冈至黄梅段高铁的建设过程中。4月22日,黄黄高铁开通运营。在几年来的建设中,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等,为黄黄高铁的智能建设添加了“新动力”。

“新建的黄冈至黄梅铁路全长125.16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一条高标准、高密度、大能力的高速铁路。”黄黄高铁施工负责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黄黄项目经理王林说,“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将北斗定位技术引入测量装置,大大提升了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

该装置集北斗定位和红外扫描功能于一体,能简便快速地完成接触网支柱限界、基础高程、跨距、承力索高度、拉出值等参数的测量、记录及传输,使测量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后期腕臂、吊弦参数计算、安装提供精确数据。

“这种一体化测量装置是首次基于北斗定位技术自主研发的高铁接触网参数测量装置,这次运用在黄黄高铁施工中,为高铁施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提供了创新性的技术保障。”此项装置研发负责人李勇说。

测量参数准确是第一步,高铁建设还少不了检测装置。

该局研发的便携式接触网智能检测小车和便携式接触网悬挂状态智能巡检装置在全线承导线架设施工完成后,对接触网悬挂各项指标参数实行动态检测、分析。同时,前者还能对腕臂、吊弦、电连接等接触网零部件进行高清成像,根据采集图像自动识别缺陷,并形成缺陷报表,使接触网参数测量效率提高了80%,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精准度。

智能建设也贯穿在高铁设计、施工、维护等环节中。该局运用接触网计算系统V2.0进行零件装配选型、碰撞检测、力学分析,确保与现场实际保持一致后再加工生产;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腕臂预配平台、吊弦预配平台2项智能工装,实现全线接触网与轨面的高度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内。

项目书记朱军说:“黄黄高铁优良的建设质量,彰显了我国精湛的高铁建设水平。高铁的速度以及安全性,源于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对质量的坚守和对技术的不断创新。”

黄黄高铁开通后,武汉到九江仅需1小时、到杭州仅需3小时。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