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来源: 国际在线
2022-05-11 17: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不仅拥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还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尤其是其中的双面绣,被誉为皇冠上的一颗明珠,集中体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在收藏界,苏绣有“软黄金”之称,“藏金不如藏绣”早已成为收藏家的共识。如今,元宇宙技术助力非遗传承,数字赋能、非遗绣灵、跨界创新,将帮助很多人实现拥有一件国宝艺术品的梦想。

2022年5月13日12点和15点,由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提供的数字版权藏品《花猫戏蝶》《红白花金鱼》将在“时藏”数字版权藏品平台公开发行,每款藏品各发行6666份,每份价格25.9元。这也是“时藏”平台首次发布3D数字藏品,让收藏者在手机上就能全方位观赏真实立体的艺术瑰宝。感兴趣的收藏爱好者们,届时可登陆中国搜索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进行抢购。每位用户每款藏品只可购买一份,数量有限,售完为止。

“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据了解,本次发行的数字藏品《花猫戏蝶》,此幅绣品以高级工艺美术师、原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室主任朱爱珍女士创作的《黄猫与蝶》画稿为蓝本精心制作而成,是苏绣的典型代表作,精致的绣工与独特的表现技艺使之多次成为馈赠给各国元首及友好人士的国礼。作为和平友谊的象征,它传递了苏绣的精美与神奇。“猫与蝶”被视为祥瑞,猫的谐音“耄”,蝶的谐音“耋”,古代人生八十称耄,九十称耋,寓意长寿。本幅作品采用施套针、施毛针等传统苏绣针法绣制,用色自然,毛丝丝理的转折与前后层次的衔接,形象的勾勒出一只色泽柔和,毛丝松软的黄猫与蝴蝶翩翩飞舞相遇的瞬间,画面以动衬静,神态毕肖,充满长寿且吉祥的美好寓意。而绣品制作者为孙岷,系苏绣传承人后起之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第三代传人。善于揣摩原稿所要表达的内涵和色泽配置,为作品找准整个画面的重点,充分运用绣线体现笔意,针针相接,丝丝入扣,接色自然,不露针痕,充分展示了苏绣“平,齐,细,密,匀,和,光,顺”的艺术特色。

“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花猫戏蝶》,藏品为3D形象

藏品《红白花金鱼》以著名油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原苏州刺绣研究所设计室副主任周爱珍女士创作设计的油画稿为蓝本精心绣制而成。由苏州刺绣研究所资深苏绣专业技艺人员徐梅玲女士绣制,擅绣花鸟、鱼,尤以金鱼最为出色,她绣制的作品,鱼身浑厚,鱼尾经巧妙处理更显轻薄,与“水”融于一体,更显体态轻盈、飘然若仙。其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充分把握绣线的粗细、虚实、厚薄,在透明的丝绸底料上灵活运用施套针、散套针、虚实针、小乱针等针法,辅以神奇的“劈线”技艺,演绎了苏绣“精、细、雅、洁”的特色。此幅双面绣,绣面上没有一丝水纹,仅几枝摇曳的水草,二尾色彩艳丽、头顶红球的小金鱼就将画面展现得生动趣致。整幅绣品的最细微处是用一根丝线的四十八分之一绣制的鱼尾,在“水”中若隐若现,产生自然游动的感觉;头部的红顶,则运用极短针脚的细乱针层层加色,既增加了层次感,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红白花金鱼》,藏品为3D形象

据介绍,本次发行的两款藏品是由中版云图(北京)科技公司提供,苏州刺绣研究所制作。中版云图是一家以科技和内容为基础的平台公司,中国版权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与世界文化遗产、苏州著名园林“环秀山庄”比邻而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项目唯一的责任保护单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苏绣》国标(GB/T38029-2019)主要起草单位。作为苏绣人才的摇篮,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中国刺绣行业培养了众多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被国际赞誉的“中国的骄傲”“东方的艺术明珠”。

“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苏州刺绣研究所。发行方供图

“时藏”数字版权藏品平台于3月17日上线公测,获得用户广泛关注。“时藏”基于中国搜索自主研发的“媒体融合链”提供区块链技术支持打造,具备自主可控、信息透明、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点。中国搜索作为中国新闻媒体版权保护联盟秘书长单位,是唯一进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名单的新媒体“国家队”,在“区块链+版权”特色领域名列前茅,曾荣获国家版权局“版权保护新技术研究推广站点”授牌。

“时藏”平台首发3D藏品 苏绣国家级非遗单位发行数字艺术品

“时藏”平台立足科学品位,面向新闻、文学、艺术、文创等多个领域,着力解决数字版权确权难、推广难、变现难等诸多问题,推动数字版权保护和运用,激发优质版权作品创作活力,在技术、发行、运营各环节为创作者、发行方、收藏家赋能,促进文化和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