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不止于“上新”,还要帮品牌“造新”

天猫不止于“上新”,还要帮品牌“造新”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5-16 20:03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05-16 20: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消费世界的更新越来越快,消费者从“种草”到“拔草”,可能只需要一条评论。

《2021新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追新”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的消费趋向,近9成消费者日常会购买新品,还有27.6%的消费者买新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以天猫平台为例,新品总量连年翻倍,2020年新品平均件单价是大盘的1.3倍,超过35%的成交额由新品贡献。

对于品牌而言,如何能在新品更迭加速、需求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天猫新品创新中心负责人添绮在5月10日《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中国品牌日”特别直播中表示,借助数据的力量,对消费数据进行模块化的梳理,可以获得对市场更加精准的理解,从而解决新品研发的痛点。

市场需求快速迭代,新品研发存在四大痛点

在添绮看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品牌的新品研发过程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不能再依据原来的方式进行研发。

她认为,目前新品研发有四大痛点。首先,市场信息多而散,如何有效地整合、打通并提炼对新品研发有用的信息,是一件难事。

其次,今天消费者的需求细分程度非常高。以眼霜市场为例,仅眼霜这一品类的消费者需求就可以分为去黑眼圈眼霜、去细纹眼霜、提升眼周皮肤紧致眼霜等。“每一个市场有特定的人群,但相对来讲都不大,要不要进入对于企业是个挑战。”

添绮指出,在市场需求迭代快的现实下,企业能否快速跟进,调整组织结构与供应链,从而推出满足需求的新产品,是企业新品研发面临的第三个挑战。

最后,要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信息断层问题,市场、研发、电商等多个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互通、交流与融合。

拆解新品元素,进行数字化新品企划

“市场上竞争对手太多了,要及时、持续地抢占用户的注意力和钱包份额,只能不停地发布新品。”添绮指出,借助数据的力量可以解决以上痛点。

添绮以天猫新品创新中心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数据进行新品研发的市场洞察。

她介绍,新品的开发链路一般包括五个环节:研究市场趋势、洞察市场机会和用户需求、结合自身特色与能力确定新品方向、设计新品、优化上市策略。

添绮认为,分析一个产品,需要将其拆成多个元素,基于各个元素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和上升的潜力来做元素的拼接。

因此,数字化的新品企划就显得尤为必要。她举例,护肤品的数据可以分为成分、剂型、包装等;食品的数据可以分为口味、保健元素等。更精准一些,可以打通上下游,将原料的数据纳入考虑范围内,使新品研发更具前瞻性。

存量时代,如何创造新的消费增量?

基于新品开发链路,添绮提供了常见的四类研发场景:跨品类开发、圈层新品开发、设计联名以及营销优化。

她认为,随着市场进入消费存量时代,跨品类的新品开发对于创造新的消费增量十分重要。

“但跨品类开发是一件风险非常大的事情。”添绮指出,跨品类开发不仅要面临供应链重组等新问题,如果不成功,可能还会推翻品牌在现有品类里已经占据的消费者心智。

添绮强调,基于关键需求或研发属性的品类延展要考虑两大要素,一是跨品类的销售潜力,二是品牌目标人群在其他品类上的偏好指数。

在确定品类方向后,如何具体落实新品产出,添绮提到了“数字化新品画像”这一概念。

她举例,一个针对敏感肌的护肤品牌在开发新品精华的时候,在数字化方案的帮助下,选择了“修复+保湿”的赛道,根据品牌的研发储备,确定了产品功效、形态、成分、价格等要素。

新品研发的第二大场景是圈层新品的开发,这一场景可以有效匹配前述需求细分的痛点。

针对年轻人圈层的新品开发,添绮提出了与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这一解决方案,直接邀请圈层人群参与产品设计。“对年轻人的文化进行数字化,把它变成数据库,从而帮助品牌从量化的角度去理解年轻人的文化及其变化趋势。”同时TMIC和高校的产研基地还为品牌提供有创作能力的高校创作者,可以直接参与到品牌的新品创意开发和设计开发。

第三大创新场景是设计联名。对比过去设计联名简单地在特殊时间节点推出相应产品,添绮认为,现在更强调的应该是“数智化联名”,即基于数据洞察产出的结果,进行设计转化。

最后,添绮介绍了营销优化的两大解决方案。第一种方式是与消费者共创,进行营销卖点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需求,帮助新品迅速找到市场的切入点以及产品的差异化特征。”

以可口可乐在“天猫造物星球”打造的“星河创想铺”为例,这一创意在3天时间内征集了超过4000个消费者创意,为可口可乐联名品类提供新思路。

另一种思路是搭建仿真测试系统,测试消费者对新品的接受度,为产品卖点的调整提供建议,从而减少新品上市的风险。

“对于全球化品牌而言,新品如何在国内更好地落地,需要强化本土化策略的研究。”添绮强调。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