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藏品,科技向善还有多远?

来源: 大众网
2022-05-25 14: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1年,是NFT的火爆之年,也是破圈之年。

从游戏到社交,从艺术到文旅,从海外到国内,NFT在短时间之内打通了多个领域的壁垒,同时也从“舶来品”开始经历“本土化”的转变。

国内数字藏品平台的兴起,从互联网大厂的入局开始,阿里、腾讯、京东等迅速出击抢占市场,大众还未明白这块“洋蛋糕”到底卖相如何,大佬们就已经开始“切蛋糕”,并尝到了甜头。

数字藏品市场火爆的背后,一方面离不开互联网营销出的“泡沫”,另一方面,它的唯一性、真实性、永久性、稀缺性等特点,戳中了藏品受众的痛点,以及Z时代消费者的猎奇需求和社交需求。

据算力智库发布的《2022数字藏品研究报告——NFT:中西方价值捕获的分化之路》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的发行平台多达38家, 中国各发售平台数字藏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为1.5亿元,到了2022年,这个规模和数据,无疑正在迅速扩大。

NFT在国内“本土化”的过程中,其“藏品”的属性被重点放大,除了游戏、艺术、文旅、动漫等常规领域之外,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沉淀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数字藏品的绝佳“试验田”,从2021年至今,国内非遗的数字藏品遍地开花,从国家级到市县级,涵盖刺绣、泥人、剪纸、国画等多种形式,上线后基本都销售一空,但数字藏品和非遗之间是否真的能达成“互相成就”,还有待实践证实。

数字藏品为非遗带来了什么?

如果探讨数字藏品为非遗带来了什么,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缩短路径”。数字藏品依托区块链技术,将非遗进行唯一标识的特定数字化,一方面缩短了创作者与收藏者之间的距离,创作者不过多分心在商业化上,只用专注于创作,而收藏者也省去了很多实地探访的流程,只需要借助平台进行选择收藏;一方面省去了传统收藏过程中冗长的环节,降低了收藏门槛,基本只需要实名认证、挑选藏品、预约或者购买等几个步骤,十分便捷。

其次,数字藏品自带的“互联网”属性,也为非遗带来了多元化的结合形式和传播渠道。比如腾讯视频在2022年2月推出的云南个旧锡工艺《脱口秀大会》声筒,是国家级非遗技艺与热门综艺IP的一次跨界联合,每个声筒中都刻有节目中出现的金句。从形式上,可以感受到云南个旧锡工艺与《脱口秀大会》的观点金句碰撞的魅力;从传播渠道上,节目的观众自动成为这类藏品的首要购买人群,其次“腾讯视频数字藏品馆”背靠腾讯视频已有的流量聚合优势,平台用户也成为数字藏品的潜在受众,而且可预见的是,数字藏品的用户与视频平台的用户均以“年轻化”著称,其必然有较高的重合度。

此外,数字藏品为非遗带来了更多延续的可能。非遗最核心的诉求就是“传承”,它需要走近大众,走近年轻群体,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遗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去保护和弘扬。目前我国部分非遗领域的从业者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市、县级的非遗,后继力青黄不接,面临失传的风险,而数字藏品正好是一个契机,利用数字化形态让非遗得到更广泛、更长久的保护和传播。目前国内已经有多个数字藏品平台将非遗产品作为重点,比如今年3月,蚂蚁集团旗下鲸探的宝藏计划正式由文博业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6月,数盒科技旗下数字藏品平台—数盒谷将正式上线,非遗类数字藏品也是其重点发布类别。

  非遗为数字藏品带来了什么?

同样,非遗也为数字藏品带来了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目前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样丰富的类目,为数字藏品在中国的本土化扩张提供了天然的内容库,同时也让中国的数字藏品在国际市场上具备差异化优势。在目前已发行的非遗类数字藏品中,既有我们大众熟知的苏绣、唐三彩、木版画等,也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无锡惠山泥人、河南辉县剪纸、越窑青瓷等。

在深度上,当下数字藏品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之行业尚不规范,出现了很多跟风发售,一些数字藏品产生的营销噱头往往已经盖过了其本身最核心的“收藏属性”,这并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虽然非遗只是目前国内数字藏品的一个类别,但其取材于本土文化、反映了时代的民俗风貌、呈现了多元的文化审美,这些特性就足以增加数字藏品的文化沉淀,使其不是一时之热。

5月16日,由腾讯SSV为村发展实验室与SSV品牌中心联合推出,SSV数字文化实验室、CSIG至信链等团队一起参与共创的“为村共富农场”项目正式上线首个试点活动——“何家岩云稻米认养计划2022季”。用户可以在小程序上进行稻田的“云认养”,认养农田之后还可以免费领取何家岩非物质文化遗产酉州苗绣系列数字藏品。作为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的生态共创合作伙伴,数盒科技为本次活动非遗苗绣数字藏品的发行和展示提供了技术支持,实现了9000件非遗苗绣数字藏品的上链、生成、查询及领取等功能。

用户不仅能在线上直观地感受到水稻的生长,更是真实地参与到助农活动中,同时以数字藏品的形式了解“古苗文化的活化石”——苗绣。这一次跨界尝试,是将非遗、助农、数字藏品创新地结合在了一起,不仅为数字藏品赋予了助力乡土文化传播的意义,也是一次关于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探索。

当然,非遗与数字藏品的结合也并非完美,目前市场上的数字藏品普遍存在展现形式单一、市场监管不完善、增值空间不明晰、投机炒作等问题,以及非遗是否真的能通过数字藏品触达到年轻人群,形成传承“转化”的作用,都有待时间的考证。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在非遗文化传播急需革新的今天,与数字藏品的结合,无疑是最优的尝试之一。

数盒谷平台即将上线,强势入局数字藏品

数盒科技是专注于元宇宙内容生态基础建设和运营的服务商,由数盒科技独立开发的数字藏品平台数盒谷将于6月正式上线,平台藏品聚焦于文博、艺术、文娱、非遗四大领域。在非遗类别上,数盒谷已聚集了一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其作品,在非遗数字藏品的开发制作之外,还增加了多元权益与玩法,让藏家进一步感受非遗,触摸非遗,在收藏的同时,用实际行动传承非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联系(010) 6400 4224。

 

(朱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