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教育赋能文化自信,数字科技助力非遗传承

来源:中国网    2022-07-05 13:56
来源: 中国网
2022-07-05 13: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据新华社报道,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已经寄出。今年秋季,将有多名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才子进入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开启求学之旅。消息一出,就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她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在时空变换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生产与生活,表达了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向往。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给予了高度重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保护、抢救、利用、传承发展等多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指导方针。此次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录取,表明有关非遗的研究与传承已被提升到学术研究的新高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一项事关民族精神命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民参与其中。除了培养非遗研究专业人才外,多渠道多形式的把非遗文化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大众了解民族历史,喜爱民族文化,自发的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来,已成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所难免,代表民族历史遗存和文化记忆的非遗文化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运用现代科技,让古老的非遗文化融入百姓的日程生活,不仅可以增加大众的文化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同时还可以进行文化输出,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体提供坚实的法理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非遗文化的传承借助数字科技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被运用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非遗数字化”不仅激发出民族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为保护传承开辟出一条新路,同时也使未来非遗事业的快速发展具备了无限可能。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众多有着文化属性的互联网企业机构纷纷着手开发出具备现代属性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这其中,大鹏教育在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很具有现实意义。大鹏教育认为,传统非遗文化“口传身授”式的传承方式,因其形式单一,受众面窄等特点,传播效果会大打折扣,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非遗传承发展的需求。互联网科技的融入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鹏教育在对如何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助力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利用数字多媒体直播平台,大鹏教育先后于线上成功举办了“制香焚香”、“端午香囊”、“胜芳花灯”等多场有关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活动。在活动现场,大鹏教育邀请非遗传承代表亲临直播间,为广大学员讲述非遗的文化历史及艺术内涵,并现场亲手制作非遗相关产品,通过在线答疑,视频互动等方式,生动立体的为大众呈现出一场“非遗文化视觉大餐”。与此同时,大鹏教育还通过对非遗文化内涵的高度提炼,研发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质的艺术类相关课程,从而使非遗的传承与传播能够更加系统化持久化。

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让非遗这块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大鹏教育用行动践行非遗保护传承的宗旨。如何让非遗这种无形的,不可再生的民族精神财富得以在历史今天焕发出新的生命色彩,不仅仅是大鹏教育,更是每个具备历史使命感的企业和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来,用共同的智慧与责任,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伟大使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