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寿之乡到长寿之省,看广西的大健康产业布局

来源:中国网    2022-08-03 17:03
来源: 中国网
2022-08-03 17:0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广西巴马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也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区。

“目前全县80-89岁老人有4800人,巴马最大的品牌就是长寿!”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黄炳峰曾在公开场合表示。

然而,一次由于“太受欢迎”而导致的危机让巴马看到,只有让“长寿”走出巴马,走向世界,才是巴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高负荷下的“长寿之乡”

巴马县山环水抱,气候宜人,似乎每一处都透露着长寿的秘密。

1991年,台湾旅游团首次参访巴马。此后,随着巴马作为“世界长寿之乡”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仅2020年上半年,就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102万人次。

然而,不断涌入的游客和“候鸟人”也为巴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疾病”。原有的自然长寿条件也在逐渐消退。

随着游客数量和养生“候鸟人”的激增,巴马的基础设施变得有些“疲惫”了。垃圾、污水等处置不当,青山绿水遭到破坏,康养产业规模的扩大也让巴马变得过度商业化……在自然之中诞生的长寿之乡,变得有些面目全非。

而这些也改变着村民们的原有生活方式。

百岁长寿老人们告别了劳作的生活习惯,每天坐在自家门面内,等着游客前来合影,就连午休打盹时,也会有游客慕名来拜访。活生生的长寿样本被商业塑造成了“景点”。

那么,是否有办法帮助巴马摆脱超负荷状态,让人们即便不来巴马,也能享受到巴马的长寿“基因”吗?

长寿之省的“钥匙”

巴马卓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长寿的基因,但长寿的秘诀不只在巴马的山与水中,广西的长寿资源也不只是巴马。

研究发现,现代生物科技、医药科技提炼出自然长寿当中的关键要素(例如菌种培养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形成具有普遍养生效应的方法,使得人们的长寿不再完全依靠于自然环境。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推动全省人、全人类更“长寿”的理念,提出《广西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在巴马旅游开发方面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先保护后开发旅游资源”的原则,追求和普及更加协调和平衡的长寿机制,借助科技的力量,形成长寿的科学机制。

2019年,“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正式升级为“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目前,巴马已建成7个工程研究中心,巴马康养综合体、中国—东盟传统医学医药康养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通过产业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越来越多的“长寿成果”开始从这里走向世界。

2022年初,“加快建设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也已被写入《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将进一步打造成为世界长寿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和国际知名、服务一流的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而这些都将为巴马的“长寿之匙”走向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自然与科学的“平衡点”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扶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在国家政策暖风的催化下,资本正加速涌入大健康领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正迎来百花争艳的春天。

这是巴马的机会,更是广西的机会。

而2020年11月27日,南宁市与爱生生命签约落地的“长寿科技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便是将这个机会变成了现实。

据悉,该项目基于“广西特有、中国稀缺、世界罕见”的长寿资源,运用生物和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深入研发长寿科技产品,并针对市场推出“三个百年计划”—寿命100年、健康100年、活力100年,将打造以爱生生命为龙头的长寿科技头部经济体,形成长寿科技产业生态集群。

计划开展超10万例的长寿队列数据样本分析及研究,并打造国内最大的长寿大数据云平台和长寿菌群资源库。目前,该项目已保藏大量长寿样本资源,其中百岁老人长寿及其队列样本超万例。

另外,爱生生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长寿科技生物实验室及AI算法实验室,获国家卫健委评定的满分实验室(全国仅11家),具备产业化条件。经过多年的样本采集和潜心研发,爱生生命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17项。取得了瞩目的效果。

  长寿的本质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类对长寿的追求古已有之,它包含了人们对无限生机的向往,以及对生命质量的尊重与追求,这其中更蕴含着人类对生命与自然世界关系的感悟。

古代,科技水平极其有限,于是人们便将对长寿的向往寄托于自然环境。而今,在爱生生命的带领下,生命科学的发展打破了长寿和局部环境之间的单一连接,科学与自然长寿间的有机结合也变得更为紧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