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稻浪熟 新粮喜归仓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让农民抢着种田,是对耕地最好的保护,也是实现藏粮于地的基础。今年,余干县已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778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2亿元,及时缓解了农资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风吹稻浪熟 新粮喜归仓

来源:江西日报    2022-08-09 08:11
来源: 江西日报
2022-08-09 08: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盛夏时节,位于鄱阳湖边的余干县迎来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双抢”季。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抢抓农时,85.3万亩早稻收割与晚稻种植同步推进。今年,该县早稻产量超过35万吨,实现了丰产丰收。

作为“江西粮仓”、全国产粮大县,余干县近年来通过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起粮食主产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努力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余干县全力做好稳定耕地面积的工作,夯实“藏粮于地”的基础。

在九龙镇九街村,一个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千亩高标准农田让人眼前一亮。农田里,晚稻禾苗已返青,在夏日的阳光下焕发勃勃生机。然而,前几年这里的部分地块还处于旱涝不保、一年只能种一季稻的状态。

“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耕地的质量明显提升,农田成块有利于机械化操作,平均亩产提高了100余公斤。”种粮大户尹郭爱说,今年早稻丰收,他种植水稻1000余亩,单季纯收入超30万元。

九街村耕地状况的变化,是余干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品质的一个缩影。该县夯实粮食生产根基,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共建成高标准农田98万余亩,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努力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让农民抢着种田,是对耕地最好的保护,也是实现藏粮于地的基础。”九龙镇党委书记朱军锐说。

稳定的耕地面积,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余干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全县108.7万亩耕地红线。持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严格执行耕地用途管制,坚决制止新增耕地“非农化”行为,实现保住耕地、用好耕地、养壮耕地,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把“藏粮于技”落实到位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这就要求我们守住耕地红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把农田水利搞上去,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等技术装备水平提上来,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7月21日,记者在康山垦殖场大湖口分场看到,农机手正驾驶联合收割机在稻田中驰骋。“一台收割机15分钟可以割一亩稻子,几台同时作业,一天能收割200余亩。”种粮大户何爱平说,他今年种植早稻580亩,两天就收割完,确保了晚稻栽插、不误农时。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今年,余干县的早稻机收率达9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亩产超过410公斤。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对粮食生产的好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余干县农业农村局农机股股长潘亚平介绍,今年该县投入4000余台机器进行收割工作,确保夏收顺利完成,同时将机收的折损率控制在2%以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粮食损耗。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于珍惜资源,依靠科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余干县坚持用科技赋能粮食生产,通过加强农技培训、推广测土配方和农机使用、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措施,着力抓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项目实施。同时,以技术为先导,逐步打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瓶颈,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稳定种粮收益。

“我们主推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两优一增’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及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与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潘业平说,该县有农机设备6万余台套,2021年的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4.11%,农民种粮亩均单产稳中有升。

让种粮农民真正得实惠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其积极性关系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和粮食安全。只有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

何爱平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早稻亩产550公斤湿稻谷,每公斤2.24元,每亩收入1232元,除掉成本每亩可赚267元。“今年增加了化肥补贴,加上种粮补贴,我种的580亩早稻可实现净利润18万多元。”何爱平说,一方面,种粮能挣钱,得益于农田实施了高标准建设,便于机械化生产,种粮成本降了;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向好,今年的早稻最低收购价每公斤涨了0.04元,惠农补贴也越来越多。明年,他还想多流转一些土地,继续增加种粮面积。

“稳定粮食生产,关键要让种粮农民能赚钱、多获利。为此,我们多渠道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将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让种粮农民真正得实惠。”余干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嘉鉴表示,该县还通过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采取“企业+农户”模式,推广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农民种粮风险。

今年,余干县已发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2778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2亿元,及时缓解了农资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有效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记者 吕玉玺)

(吕玉玺)

【责任编辑:张天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