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四川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秀” ,这场“绿色低碳及新材料”专题预选赛亮点纷呈

来源:中国网    2022-08-15 14:59
来源: 中国网
2022-08-15 14: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建筑节能涂料”“15秒固化的加固材料”“基于震动的安防”……8月11日,第七届“创客中国·创业天府”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绿色低碳及新材料”专题预选赛在蓉举办。本次专题预选赛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主办,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四川省节能协会承办。

  专题预选赛现场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袁冰在致辞中表示,“绿色低碳及新材料”专题预选赛是贯彻落实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政策、加快将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培育成为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本次预选赛依托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四川省节能协会在绿色低碳领域独特的金融赋能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吸引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创新、核心部件生产和前沿材料技术研发的创新创业项目参赛,集中展示了我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袁冰致辞

记者现场了解到,大赛“线上+线下”同步进行,19个项目展开pk角逐,其中,企业组12个、创客组7个。涉及项目有:放射性核素高效萃取分离材料的全国产化研制与产业化、建筑节能涂料、园区新能源无人接驳车关键技术等。

“成都平原也可以种冬虫夏草!”创客组项目——aibox节能型智能人工环境系统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让看似不能实现的场景变成可能。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对特定空间环境温湿度、气流气压、光照光强光谱等相关要素进行控制和自动调节,精准模拟特定环境、特定气候,打造适宜空间。同时,投入与进口品牌相比,可以实现节能60%以上的节能效果。

  预选赛现场,项目进行展示

“如果有我们的技术,那么绝不会出现电影《肖生克的救赎》那样挖地道成功越狱的故事。”基于微震技术的主动安防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项目,不仅将微震监测技术与安防产业结合,技术上还实现无线传输,大幅降低物料和人力成本,达到绿色低碳效果。

现场的优秀项目层出不穷。生物碳协同PMS降解水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研究、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速凝速建加固材料、变废为宝高分子材料用改性粉煤灰期生产者等也分外引人关注。

  评审专家提问

在评委2分钟问答环节,话筒变成“香饽饽”,来回地在7位评审专家之间传递。

“如何推广?”“被人仿制的可能性高吗?”“添加新的技术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智能分拣系统是自主开发还是引进?现在运行状况如何?”

……

面对评审专家全方位的提问,显然照本宣科是过不了关的,核心技术、运作情况、竞品对手情况、市场需求、发展规划等都是必答题。

比如高分选手,新型低温脱硫催化材料项目在路演中让参会人员看到了项目2大核心优势;综合三年整体建设运营成本低30%;采用的碳基催化材料,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催化剂催化反应,无需加热升温,能耗非常低。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项目介绍

在评审专家刘维看来,放射性核素高效萃取分离材料的全国产化研制与产业化项目令他印象比较深刻。“眼下,日本即将把核废水排入海洋,备受全球关注。这个项目,贴近社会热点,紧跟国际研究前沿,为核废料怎么处理提供了解决途径。”

“来对了!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虽然尖锐,但剑指发展核心,我将会把评审专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反馈至公司。”塑料循环利用变废为宝项目发言人说。

  评审专家点评项目

评审专家张永华表示,本次比赛项目质量水平高,表现在4个方面。首先,紧跟市场和行业发展,专注节能低碳以及新能源领域。其次,项目公司的商业模式也不错,有的创业不到三年的时间,销售额上千万。同时,在产学研联动方面,不少项目与上海交大、川大、中科院合作,有利于更好释放研究机构能力,以便更好服务市场。此外,还体现出实用性,比如降噪排水沥青路面材料、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都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张永华还兼具投资人的身份,他透露基于投资策略等因素,将从脱颖而出的项目中挑选3至4个进一步对接。

最终,大赛按企业组、创客组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若干。经过激烈的角逐,放射性核素高效萃取分离材料的全国产化研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企业组一等奖,新型低温脱硫催化材料、海绵城市环保降燥排水沥青路面材料应用研究项目荣获企业组二等奖,太阳能热电联供系统、基于微震技术的主动安防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长寿命硫基电池中试开发及工程化制备、智网在线——绿色低碳能耗大数据管理平台、3500m3短流程钒电解液项目荣获企业组三等奖;园区新能源无人接驳车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创客组一等奖,aibox节能型智能人工环境系统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创客组二等奖,抗寒勇士——可应对极端环境的柔性半固态电解质项目荣获创客组三等奖。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