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16年来,超3万份珍贵动植物和菌物标本的丰富展品,有的已经上线云端,成为全景展示的“云展馆”……聊城大学生物标本馆,不仅用于直观教学,更是一个育人育才的科普阵地,在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校校庆日等重要节点面向师生集中开放,已成为聊城大学一道亮丽的文化与文明风景线。
立体直观的教学课堂
聊城大学生物标本馆现有动物标本馆、植物标本馆(布展进行中)和菌物标本馆三个场馆。萌芽于1986年建系之初的生物实验所需简易标本,加上经过采购、校友和在校教师等捐赠及师生自制的各类标本,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后逐步建成。
动物标本馆现有馆藏标本2000余号,900余种,属于兽类、鸟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和无脊椎动物类等6大类群。其中包括东北虎、金钱豹、金丝猴、麋鹿、穿山甲等国家Ⅰ、II级保护动物64种,还有部分珍贵古生物化石等。馆内每种标本都可以扫开二维码查看其形态特征、行为习性、分布范围、种群现状和保护级别等信息,并已建成“云展馆”。“动物标本馆全景展示”软件已于今年年初开始在线运行,浏览量已达1.6万。
菌物标本馆为中国菌物标本馆联盟理事单位,目前馆藏菌物标本有3万余份,为地衣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贾泽峰教授在完成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中国地衣志 第十三卷 厚顶盘目(I)》的编著过程中,指导部分学生参与了相关实验等工作。
生物标本馆建设兼顾生态环境的仿真,使各种动物标本的背景接近真实情景,视觉上更逼真和自然。布展方案更是兼顾了系统分类和生态分布两条线索,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多年来,标本馆不仅成为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相关专业的直观教学课堂,加深了同学们对生态系统的全面认识,提升了动手制作标本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也成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
育人育己的科普基地
聊城大学生物标本馆,不仅用于直观教学,更是在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学校校庆日、校友聚会日以及新生入学等重要节点面向师生集中开放。
参与标本制作、负责解说的志愿者里,绝大部分都是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他们成立了“自然之声科普解说社”和“智慧标本馆创新团队”等社团,积极开展“双创活动”。同学们表示,通过搜集资料撰写讲解词,不仅了解到了更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强化了专业素养,也提升了生态系统保护意识和创新思维。而参观过标本馆的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祖国丰富的物种资源、并了解到它们对人类的贡献,增强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保护自然意识 ”。“标本馆作为一个科普基地,对于提高大学生爱护生物、珍爱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体意识,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对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学院指导教师闫华超如是说。
2022年暑期,为总结学校近十年来在校园文化和宣传教育阵地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部署“十四五”文化建设规划重点工作,聊城大学举办了品牌文化驿站、文化建设项目发布会。在公布的学校品牌文化驿站和文化建设项目中,聊城大学生物标本馆和生物博物文化建设项目分别名列其中。
学院党委书记张金保表示,下一步学院将继续购置代表性标本,丰富馆藏物种资源,并将对所有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准确全面采集标本信息并录入数据库,构建生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全部实现“云”化管理,让更多的人“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动摇,走绿色发展之路,统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同时,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打造绿色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不仅是中国的“大国担当”,也是中华儿女的“国之大者”。(作者:江涛,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