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10月31日,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刊登了由山东大学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包括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岩石分类体系,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后陈剑,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长凌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刘建忠研究员等人。

我国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11-03 10: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2-11-03 10: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0月31日,国际综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刊登了由山东大学牵头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该成果包括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岩石分类体系,完成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据介绍,2012年至2022年,在“嫦娥工程”探测数据支持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的带领下,山东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以月球样品中的分类方法为基础,融合近年来月球遥感研究获得的信息,建立了一套月球表面岩石分类体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岩石的特征及其出现的环境。同时,通过制订月球岩石分类指标、编图流程和方法、图例,应用GIS平台,完成了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岩石类型分布图。

人类对于月球表面元素、矿物、岩石类型等物质成分的科学认识,始于20世纪50-70年代。大量的无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月球探测获得了珍贵的历史数据,但当时的月球图以表达形貌特征为主,缺少物质成分信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一轮的月球探测任务获取了全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的探测数据。我国自2004年起启动月球探测工程暨嫦娥工程以来,多项月球探测任务获取的海量数据,为编制基于我国自主探测数据的月球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月球采样沉寂44年后,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年底成功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推动了有关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和岩石成因的研究。

上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博士后陈剑,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行星科学课题组长凌宗成教授,共同作者包括刘建忠研究员等人。

(凌宗成 邢婷)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