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引领 智慧驱动,深圳湾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智慧化建设

来源:中国网    2022-11-11 16:10
来源: 中国网
2022-11-11 16: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第四城”到“新一线”、“公园城市”,“进化”永远是成都这座城市不容忽视的鲜活血液。为推动落实“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及“打造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等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

未来公园社区,是一种集成公园城市形态、现代城市功能、新兴产业业态、市民生活体验的空间载体和试验场景。根据规划,成都“十四五”期间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首批已启动创建25个。未来谁能率先脱颖而出?地处向东向南城市发展主方向,位居环城生态区,三圣绿楔中,近揽白鹭湾湿地公园的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无疑是值得关注的未来公园社区“样本”。

  深蓉三大国企合作

联袂再造一座“深圳湾”

2018年,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发文,支持成都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并且工信部明确指出,要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为重要抓手,聚焦医疗、金融等优势行业,释放应用场景清单。

为此,成都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加速构建“1+3+3”产业体系,借力战略新兴产业链条延伸,汇聚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促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五链融合”,驱动发展以绿色经济为主导,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为补充的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作为成都“建圈强链”2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正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吹响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号角。

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是由深投控、锦江发展、成都产投联袂打造的成都“双碳”智慧示范园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示范园区。片区总规划面积约3650亩,按照“一心、三轴、三区”整体规划,科技创新区占地面积约477亩,总建筑面积约122万平方米,集合约66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和17万平方米高品质生活配套。依托深投控优势产业资源和先进园区运营经验,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聚焦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产业互联网细分领域,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国际一流复合型高科技产业园,涵盖了展示中心、总部办公、商业中心、会议中心等多种功能。

作为深蓉首个共建园区,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自创建以来,其产业就对标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等国内外一流科技园区,重点突出科技和生态两大定位,即智慧科技园区和低碳环保园区,从低碳城境、产城一体、公园街里、智慧社区四个方向着力打造,赋予园区各地块不同的产业功能。不同功能版块互为补充,不仅有助于强化园区内生力量,也为园区的产业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引擎,加速智慧化建设进程。

不难发现,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产业类型,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规划层级之高,发展逻辑之清晰,实属行业罕见,并且从近期到远期,从核心辐射到周边,都做到了纲举目张、条分缕析。据悉,白鹭湾科技生态园预计投运5年后将实现300亿元以上年产值,贡献税收20亿元以上。

加速建圈强链

构建智慧产业创新生态圈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城市格局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转变,以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深入实施建圈强链行动和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并于2022年初,提出了《成都发展十字方针战略》,以推动产业差异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增强产业聚集力、辐射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白鹭湾科技生态园位于成都主城南端,西接金融城,南启新川乃至天府新区,东经三圣乡,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其在城市空间上有着极强延展性,成为推动落实《成都发展十字方针战略》的重要阵地。事实上,白鹭湾科技生态园依托自身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及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引入深圳湾先进的园区运营模式,推动构建具有本地化特色的产业生态运营服务系统。该系统结合白鹭湾科技生态园丰富的业务应用场景,充分运用了AI、IOT等核心技术,并以云平台、科技金融为支撑,打造"1核心技术-2平台支撑-4场景应用"的多梯度产业体系,覆盖智慧商贸、智慧医养、智慧城市、智能制造4个重点领域。

白鹭湾科技生态园通过以产业互联网发展的范式转变为驱动,进一步推动园区在综合管理、能源管理、安防消防、人行车行等领域的智慧化建设,让园区经营变得更加规范高效的同时,也为园区企业发展带来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资源供给和资源整合能力,有序推进白鹭湾科技生态园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和“生态化”转型。

与此同时,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还围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要求,定位于做优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生态,以建圈强链的理念积极推动招商引智,不断提升功能区产业显示度和聚集度。据白鹭湾科技生态园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园区不仅面向成渝地区招商,还瞄准北京、深圳等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并派出团队在当地重点招引“链”主企业,重点引进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高科技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自主创新中小型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机构。目前,北京、深圳两地已对接拜访150家企业,30余家企业达成入驻意向。

通过不断招引人工智能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持续提升园区入驻率,做大产业基本盘、做全产业链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链协同、资源共享、要素互补等方式,充分发挥龙头型企业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的新经济产业集群,驱动园区产业生态共生共荣,进一步将园区打造成具有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增长极和动力。

探索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打造“零碳智慧”园区新标杆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成都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旨在打造“在公园里上班”IP的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无疑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一个重要缩影。

一方面,白鹭湾区域内占地约3000亩的白鹭湾生态湿地公园,是成都市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园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基础。而从白鹭湾湿地公园到三圣乡绿廊,超万亩的生态资源,不仅形成了成都主城最大的生态绿肺,也将该区域的生产、生活与生态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白鹭湾科技生态园的生态价值;另一方面,白鹭湾科技生态园还突出了循环经济主旋律,以“减碳”破题,探索低碳发展新模式,着力打造“零碳智慧”园区新标杆,依托公园基底修绿道、种绿地、造花园,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并通过风廊冷岛、明渠碧道、绿色建筑等方式构建安全韧性、低碳智能的未来双碳系统,同时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综合运用技术改造升级、使用清洁能源等方式促进综合利用,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风廊冷岛:多元空间布局模式,构建冷岛系统,打通城市通风廊道,全面提升气候环境;

明渠碧道:设置明渠碧道,雨水循环系统,协同增效低碳新生活;

低碳建筑:多种低碳建筑设计手段与多元低碳设施应用,助力节能减排、塑造绿色建筑公园。

结语

集群成链的产业布局、智慧创新的管理运营与绿色低碳的生态服务加速有机融合,让白鹭湾科技生态园拥有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十足潜力。未来,白鹭湾科技生态园将在成都市做优做强和建圈强链思路的整体指引下,在深圳湾、明源云等优秀企业先进的园区经营模式及数字技术方案的加持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努力营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白鹭湾模式。

查看网址

 

(辛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