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中,老舍写道:“把一个小一点的南京,和一个小一点的上海,搬拢在一处,放在江的两岸,便是武汉。”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中心城市,武汉是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交汇点,而作为武汉内环核心区域的徐东商圈,路网四通八达,闹中取静,阿里巴巴华中总部便入驻于此。如今,项目正飞速推进,两座大楼拔地而起,以冲天之势不断生长,未来这里将打造集工作、商业、生活、创业为一体的智慧产业集聚区,成为长江右岸一处明星。
“一个脚步一个脚印,把‘路基’夯实”
武昌滨江商务区,大江涛涛,地铁从脚下延向远方,四周车水马龙,项目极佳的选址同时也给项目的施工带来了重重困难。树高根必深,超高层往往意味着超深基坑。
项目基坑大面深达18米,T1塔楼坑中坑深达28.2米,单层建筑面积3.43万平方米,距离8号地铁线最近处,仅19.3米,如何减少施工对地铁隧道的扰动以及基坑自身安全,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项目总工余标志与项目技术团队展开深入研讨,用时11天,推翻重设方案8次,最终制定了项目超深基坑施工方案。
武昌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杂填土厚度为4.9米,21米以下为强中风化泥岩、泥质砂岩、砂砾岩,同时地下水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具微腐蚀性。土方开挖后,地铁一侧沉降超预警值,项目架设的地铁一侧的地连墙侧斜水平也超过了预警值,这让所有人倒吸了一口凉气。来不及犹豫,项目团队在基坑内设置13个扫描仪,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对地铁施工段轨道进行扫描,记录初始沉降数据、施工过程沉降数据和施工后沉降数据,动态分析各处变化,集中力量优先攻坚沉降变化大的区域,最终建成了深60米厚1200毫米的地下连续墙,深27米内外侧总厚2350毫米的三轴搅拌桩,深27米厚850毫米的水泥搅拌墙重垣屏障。
在两栋塔楼基坑施工中,因地下水文条件和勘测情况不符,项目团队在施工两栋塔楼坑中坑过程中还遇到了地下水位难以降低至作业面以下的问题。余标志带领项目团队连续一周24小时不间断施工,在塔楼坑中坑中及四周重新布置6口降水井,对水位进行突降,最终成功完成6.2米深塔楼坑中坑混凝土的浇筑,保障了后续4.0米厚大体积混凝土底板的施工。
此外,项目团队还在基坑支护施工中创造了很多奇迹。项目地下连续墙施工采用TRD工艺(一种等厚度水泥土地下连续墙工法),彼时全国具备60米深TRD施工能力的设备不超过30台,为保证施工正常推进,项目协调各方,对接公司,从全国调集7台设备,迅速应用到现场。工程桩施工阶段,面对80米深的超深工程桩,项目团队统筹施工,高峰期现场桩机数量超过25台,每日成桩数量超过30根。支撑施工阶段,为兼顾土方外运,项目团队反复推演支撑施工及土方外运方案,确保在不影响支撑施工的情况下,实现土方外运最大化,在4个月内,累计浇筑混凝土2.7万方,于2021年7月26日提前60天完成地连墙及TRD止水帷幕施工。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扣除支撑梁施工的技术间隙期,75天外运土方70万方。底板施工阶段40天连续浇筑,累计浇筑混凝土5.7万方。2022年5月18日,金磊带领团队完成基础底板施工,工期提前一周。
“回顾那段时间,最不缺少的就是辛苦。”余标志说道。在T1、T2塔楼坑中坑施工阶段,项目生产经理卢祝文、高浩成连续“扎”在现场三天两夜,完成两栋塔楼坑中坑抢险工作。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项目安全总监郑杰带领安监部全程跟班作业,每天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日均工作14小时以上,保障了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生产。
2021年11月28日,凭着地下“四大块”工程优异的表现,二次中标阿里巴巴华中总部地上工程。“不管是‘工程路’,还是我们的‘人生路’,我坚信唯有一个脚步一个脚印才能把 ‘路基’夯实,才能收获成长。”项目经理金磊这样说道。
“阿里巴巴,干出了我们的风采!”
地上工程中标后,凭着地下工程施工中,同地铁、质监、安监、社区、城管、应急管理部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过硬的作风和强劲的实力,项目以原有桩基、土护降团队为依托,补充了部分具有超高层、商业综合体管理经验的成熟人员,以极短时间完成了团队组建以及前期策划和工期推演工作。
2022年2月25日,项目地上工程入场。彼时,项目临建亟待完善,生活区、办公区尚未划分,有不少管理人员只能“在办公室睡行军床”,甚至干脆打地铺,现场条件十分艰苦。
尽管如此,工期却容不得半点耽误。项目地上部分涵盖两栋超高层塔楼——T1塔楼地上52层高272.35米,T2塔楼地上35层172.85米,彼时公司超高层建设经验略有欠缺,建设难度相当巨大,问题接踵而来。
项目超高层施工不仅需要考虑外防护的问题,还面临着超高泵送混凝土等诸多难题。项目团队采用“落地式脚手架、悬挑式脚手架外加附着式升降防护架局部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地面组装,整体吊装,随结构搭设”完成了外防护体系的建构。项目使用管径150mm壁厚9mm的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管,并以“方便操作、经济适用”为原则,采用遥控操作、自由俯仰、最大布料半径达21米的HGY21型液压式混凝土布料机,开展核心筒混凝土施工。
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各专业交叉作业,不同作业面人员和物料垂直运输导致运力不足,项目团队“因材施‘吊’”,根据施工垂直运输对象的不同,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不同设备,如钢筋、模板、木方、钢管、钢构件采用塔吊运输,砌块及砂浆采用施工电梯运输,施工垃圾利用塔吊或施工电梯的闲暇时间运输,最大程度提高了运输效率。
项目还面临着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难题。项目底板面积约3.46万平方米,混凝土浇筑浇筑总量约6万方,底板厚度最深处——T1塔楼坑中坑深10.2m。
4月8日,项目开始进行底板浇筑。项目团队根据后浇带和施工缝设置,将现场划分为4个区域11个施工段,齐头并进。同时围绕基坑及栈桥布置若干卸料口,设置竖向、斜向溜管、支撑架体等,分支溜管底部设360°旋转装置与溜槽结合。溜槽底部设置集束串筒,降低混凝土下落高度,溜管从中心向四周推浇,根据混凝土的流淌范围和初凝情况设计溜管、位置。
为确保基础底板的按期完成,项目现场投入870名工人,塔吊4台,汽车吊8台,轮班作业不歇机连续施工30天,现场T1塔楼底板60小时内全部完成1.3万方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任务。最终,项目团队完成钢筋绑扎6845吨,混凝土浇筑57947方。“一直到劳动节,项目上所有管理人员,没有休息,一直施工。我要求大家进行轮休,但是项目团队一直到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才进行了轮休。”金磊回忆道。
项目建设受到各级领导认可,4月22日,项目T1塔楼大面积混凝土开盘,分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邱建越到场见证开盘。那天武汉下起了2022年来最大的一场雨,开盘仪式被迫推迟,但邱建越依然冒着雨与大家在仪式的露天展台上合了影,“阿里巴巴,干出了我们的风采!”
5月18日,项目底板浇筑完成,工期提前7天。金磊组织大家在项目食堂会餐,并为3-5月出生的同事举行集体生日。谈起过去数月的辛苦和成绩,大家热泪盈眶。项目青年员工李进峰动情地说:“工作2年,但是我在项目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是有人带、有人管,不管是技术上、安全上还是在生产协调上,我都感觉自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神不至,则事不举”
采访中,金磊说道:“神不至,则事不举,决定项目好坏的,是精神。”
“阿里巴巴项目干得好,是靠上下齐心的团队精神。”
项目重视“因材施用”,团队组建时根据工程技术特点和质量要求,结合管理人员特长进行分工,取得了良好成效。项目设计团队投标阶段深入研究工程招标图纸,统计掌握潜在设计变更项目,进场后立即同业主、设计沟通,督促尽早实施变更,并提前做好了对钢结构、机电安装、幕墙、精装修的深化设计工作,提高了后续工作效率;根据各施工阶段的材料生产周期情况,项目物资团队配合设计团队,提前1-3个月向业主报送订货计划,督促推进材料进场,对于某些工艺复杂、技术不成熟、材料成本高的方案,项目团队会尽早建议业主变更为工艺成熟、施工速度快的方案,有效节省施工成本,减少工期;项目施工管理团队,过程中严格管理,对不按预先制定的程序步骤施工的坚决返工,绝不允许隐患留到下道工序,保证了项目平稳运行。
项目自开工以来,除去节假日,几乎整整17个月没有停工。“当时过年休息,很多人一直待到年三十才回家,湖北本地的同事,正月初五过完小年,初六就回到现场筹划开工,”金磊告诉我们,“有时候我让大家要保证假期,但是大家都在想,如果我离开了岗位,那么我岗位上的活儿谁来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凭着这样的精神,项目已连续三次在阿里巴巴第三方飞检中取得第一名,先后荣获武汉市2021年11月、2022年6月份、7月份、10月份文明施工流动红旗建设工地,收获表扬信6封。
“阿里巴巴项目干得好,是靠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
通常而言,施工现场用地红线与基坑边缘之间一般会有一块空地,可用于堆放施工材料,可项目所处地段寸土寸金,基坑边线就是用地红线,围挡位置距离地连墙只有2-3m。项目施工规模大,材料多,高峰期一天仅进场的钢筋就达到600多吨,泵车、货车需要周转,现场还要设置材料加工区、原材堆载区,如何克服场地狭小问题成了所有人心头的老大难。为此,项目团队在设计阶段便与设计院积极沟通,“平面空间受限,我们就在立体空间上想办法”,项目利用已有的支护结构,在工地上空架设巨型十字形的混凝土栈桥板,在栈板上有效组织运输车辆内循环,并设置钢平台用作加工厂等区域,有效解决了场地布置的难题。
“我们真把项目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都在琢磨着怎么能给项目干出亮点来。”项目总工程师张登文告诉我们。
按业主要求,项目特大重点、难点节点需先设样板,并经业主及监理现场确认后,方可大面积施工。项目为此成立阿里巴巴华中总部项目BIM工作站,负责模型拆分方案、BIM实施方案确立,模型标准、深化协同平台搭建等工作,现场第一时间解决设计问题,减少返工,并给深化设计决策提供支持。项目综合运用BIM和“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关键要素做到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完成了项目BIM+智慧工地平台的搭建工作,以及附属碎片化工具产品的交付和硬件安装。为提高现场测量放线的准确性,项目还采用Trimble放线机器人进行现场放样工作,定位精度最高为1.5mm,测距精度可达±3mm,大大提高了测量放线的效率和准确程度。
项目团队还成立QC小组,申报专利7项,获省级及以上工法6项,QC成果6项,论文5篇;完成3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论文,2项工法。
“阿里巴巴项目干得好,是靠令行禁止、使命必达的铁军精神。”
2021年8月2日,武汉市发现新冠病例。项目在防疫中展现出过硬实力,严格管控进出场,结合实名制管理系统,落实一人一档制度,进场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施工现场和生活区凭武汉疫情防控健康码通行,保证项目部人员疫苗接种率100%;疫情期间项目采取封闭式管理,定期组织消杀,每日进行体温测量,根据政府文件定制宣传海报,提高工人的防疫意识;编制应急预案,对现场人员进行全覆盖交底,组织应急演练,设置应急隔离房间,且保证房间数量充足,确定应急医院,签署应急协议。建设全周期实现零感染,工期推进未受疫情影响。
项目计划创优鲁班奖,高峰期劳动力高达1200人,质量预控成为管理的重难点。项目选用最为精练的劳务分包商和专业分包商来承担施工任务,以“大平行、小流水、控节拍”的总体安排,合理分区分段施工,满足业主各项工期节点要求。同时坚持施工“三检”“三工序”制度,以上道工序必须保证下道工序质量、每个环节的质量必须保证整体工程质量作为创优工作的管理手段,将检查记录列入工程档案,并对各施工队伍和劳务班组进行实测实量对比,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对通常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对策进行攻关和改进,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年前,屈原行走在湖北大地,写下这隽永的句子。向下是超深基坑,向上是超高层,当下,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正由项目团队,以新的形式再度书写在长江之畔。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