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落下帷幕,最远参赛学生来自芬兰

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落下帷幕,最远参赛学生来自芬兰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26 17:10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2-26 17: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26日,“以梦为码 智创未来”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论坛暨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颁奖典礼拉开帷幕。大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腾讯微信共同发起,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中国侨联、中国科技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协会、梅兰书院提供支持,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担任澳门地区指导单位。大赛吸引了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20个行政区的青少年参与,来自加拿大、英国、西班牙、芬兰等国家海外青少年也积极报名参赛,致力于为全球青少年提供一个富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在开放式命题下,参赛小选手们用中国原创编程语言微信小程序等编程工具做出了极具创意的作品。

赛事组委共会收到630名学生提交的490份作品。在根据作品的完整性、创意性等维度进行评分后,共有152个作品获奖、40个作品获得微信创新奖,《零碳计划之澳门培正中学智能订餐系统》、《京彩伴行 云上百廿附中》小程序摘得特等奖。

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主任郑浩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中国福利会计算机活动中心原主任王颂赞、微信战略研究院院长周博云等主办方领导先后致辞。颁奖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平台主任喻国明称: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这不仅是对国家“十四五”规划和《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回应,也是时代发展下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机遇,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手段。

全球青少年参与,九成青少年首次接触中国原创小程序编程

对本次参赛的青少年来说,中国原创的小程序编程环境对他们而言是个“新事物”,参赛学生中约9成首次接触小程序编程。

澳门培正中学的“松山小蜜蜂”团队和指导老师Ricky第一次接触小程序编程便被吸引,Ricky说:“之前在课堂教过网页开发,微信小程序更有应用场景,学生们比较有兴趣”。培正中学的学生仅依靠开发文档和老师指导就能顺利掌握小程序开发技巧,并在大赛中提交了多个优质作品。

大湾区青年总会澳门区主席李卉茵表示: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的开幕,将成为促进大湾区科技交流的重要契机,由港澳地区学生与内地学生同台竞技,各自展现自身风采,迸发出知识的火花。

以赛促学,学赛结合。小程序编程环境借助其独有的低门槛性,让青少年可以更快速掌握编程的逻辑,丰富的创意有更为灵活的承载方式,顺利地从“网页开发者”成长为小“小程序员”。

聚焦实战,青少年为生活难题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说:未来30年人工智能发展中,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类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重要关键作用。他借尼古拉·特斯拉的名言寄语青少年,任何一种对人类心灵的冲击都比不过一个发明家亲自见证人造大脑变为现实,希望青少年能够积极培养创新思维,主动在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造,树立远大目标,为实现梦想不懈努力。

青少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小接触电脑和编程。编写代码对有些孩子来说,就像用铅笔写字一样便利。微信小程序编程工具独特的实用性,更加鼓励青少年将生活中的思考变成小程序产品,为生活难题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本次比赛的参赛作品中,有提升学习效率的工具,比如用利用rap背英语单词小程序;也有着手解决日常难题的方案,比如关怀食物过敏人群的智能点菜系统等生活工具;更有保护全球生态的实践,比如鼓励零碳出行小程序等。

来自上海的两位初一学生鞠文萱、王一涵合力开发了“智慧厨房小助手”, 自动提醒家中食物保质期时间。两位开发者的妈妈成为了首批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鞠文萱的妈妈称;“家里食物浪费有明显减少,也算是为低碳出了份力”。

来自北京的四年级小选手范隽璇觉得爸爸的沟通方式有问题,在本次大赛中,他和爸爸合作设计出“好好说话”小程序。文科生爸爸也在孩子的教学下,第一次接触就成功学会了小程序编程。四年级的孩子从小程序编程工具的被普及者摇身一变成了普及者。

微信小程序这一中国原创的编程语言,在不同的参赛者手中不断变换花样和玩法。参赛学生大都第一次接触小程序,在学赛结合的氛围下快速掌握小程序编程工具。小程序编程作品已经成为青少年为生活难题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践,作品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比赛本身。  

学界、业界专家汇聚圆桌论坛 共商青少年数字能力提升及AI素养教育

在大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茜代表课题组发布“青少年AI素养框架”,她表示,信息科技是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部分,AI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的一个分支,是信息科技领域最前沿、最复杂、最极大成的发展体现。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2022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新课标要求,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课题组提出了基于信息科技的青少年AI素养框架,根据认知行为理论,青少年AI素养框架应该包含青少年AI认知,青少年AI能力,以及青少年AI安全与伦理三个方面,青少年AI认知包含四个维度:信息意识、注意力管理、信息搜索利用、信息分析评价。青少年AI能力包含两个维度: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青少年AI安全与伦理包含两个维度,: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价值认知与行为。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亚秋在之前的采访中所说:人工智能大赛给我们中国的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以非常强烈的兴趣来了解科学发展的进程。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切入点,丰富了青少年的科学实践,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知识、探索未知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

而这正是腾讯微信一直以来为孩子们搭建的场景式、沉浸式、实践式的学习方式。从5月份腾讯微信推出绿苗计划以来,微信通过绿苗暑期公开课、 全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峰会 、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等丰富的活动形式,从编程赛事以赛促学、青少年友好内容打造、青少年模式产品适配等多方面长期投入,助力全球青少年科创人才培养。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