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几位代表关于科技人才扎根乡村的对话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带着几位同学回到农村。”  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鲁权代表,说着一口夹杂乡音的普通话,不疾不徐。

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几位代表关于科技人才扎根乡村的对话

来源:人民网    2023-03-08 09:16
来源: 人民网
2023-03-08 09: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原标题:两会现场速递丨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几位代表关于科技人才扎根乡村的对话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熊争艳)“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带着几位同学回到农村。我们现在种苹果。”

7日上午,云南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来自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的鲁权代表,说着一口夹杂乡音的普通话,不疾不徐。

“之所以取名‘2700苹果’,因为苹果长在海拔2700米的小凉山上,也是我们培育的一个芽变新品种。”这位35岁的彝族代表说,6年来他们打造的千余亩苹果基地已实现数字化、水肥一体化,还联合农户托管代养7200亩果园,全部挂果。去年农户平均收入10万元,最高的60万元。

“我们自己研制了一套节药装置系统,防治病虫害,把中草药技术用到农业。我还把这个装置跟张院士说过。”鲁权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坐在同排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张克勤代表。

鲁权学的是机械工程专业,2012年毕业后先搞农业经营,后回乡种苹果。这次来京参加两会,鲁权发现团里有研究线虫防治的张克勤代表,就抓住机会请教。

“鲁权他们对农业很有感情,带着农民致富,我们要尽全力帮助。”张克勤代表说,鲁权用中草药防治病虫害,但搞不清楚原理,学校可以派人去实地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让鲁权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着力点。

“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我希望能进一步解决。”鲁权说,他们果园现在有17名大学生,解决肥料、设备等技术问题,但还不够。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管理、能应用的人才。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类型,应该聘用更多“土专家”“田秀才”。

“我们畜牧养殖企业,也面临技术不足的问题。”云南省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总经理李志娟代表接过话茬说,她的企业7年前创立时一个本科生都没有。

“近年我们招到3名畜牧等专业的大学生技术员,都是‘90后’,企业发展更有希望。”李志娟盼望企业能与大学合作,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

“我希望更多大学生,科研在农村,把科技的‘果子’结在农村。”鲁权说,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熊争艳)

【责任编辑:张瑨瑄】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