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照明首款近红外NIR爱迪生护眼灯G+上市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3-06-19 10:23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3-06-19 10:2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从GE照明了解到,首款NIR近红外爱迪生护眼灯G2100-G+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审核(CQC),即将在国内全面上市。

  GE E2100 G+照明产品

此次获批上市的NIR近红外爱迪生护眼灯G+是GE照明实验室联合GE医疗多年来专为中国青少年儿童研发的照明产品,同时也是融合了GE近130年来在LED红光、TriGain及半导体芯片领域的技术充分结合开发的首款重量级护眼照明产品,也是照明行业中护眼产品光谱范围从380nm-2526nm涉及到可见光+不可见光的一款学习阅读灯产品。

  G+搭载TriGain NIR芯片

据GE照明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NIR近红外爱迪生护眼灯G+是一种以近红外线NIR技术为光学控制系统平台的护眼阅读灯,该产品在全球都做了相应的专利保护。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全球知识共享使得庞大的信息一时之间难以消化,全国的学生面临着课程知识的增多以及繁重的课后习题。过度的用眼环境使得近视率快速上升,加之显示技术的进步,屏幕显示愈加五彩缤纷,长时间沉迷电子产品以 及姿势不正确使得近视情况雪上加霜。目前,有观点认为近视与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Fascina提出的多巴胺神经元受损机制模型,多巴胺氧化生成多巴胺正醌,线粒体内膜穿透性孔打开,线粒体受损,导致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线粒体活性是维持多巴胺分泌的必要条件。

  PBM 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

与治疗视网膜病变不同的是,轴性近视眼轴的生长受神经递质多巴胺控制,人造可见光 (380-700 nm) 不仅会引起视网膜损害,而且对于多巴胺神经元也有毒害作用。红光-近红外光有助于保护光受体,减少DNA氧化损害,减少视网膜细胞死亡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降低光诱导引起的视网膜退化。红光-近红外光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增加了视网膜神经元线粒体的氧化还原态。美国休斯顿大学与澳大利亚 Brien Holden 视光研究所的人员,利用幼年恒猴研究发现,采用630nm窄带红光产生了轴向远视,阻止了形觉剥夺性近视,防止了由于形觉剥夺或远视离焦引起的眼轴伸长。因此,用于近视防控的健康光源应包含保护视网膜、刺激多巴胺分泌功能的多种光谱成分。

  G+护眼灯光谱图

光生物调节(PBM) 或低剂量光治疗 (LLLT)具有价格低、非侵入、无伤害等显著特点。在光应用领域中一般将 680-780nm的光称为远红光(FR),780-2526nm的光称为近红外光(NIR)。与其它波长相比,红光-近红外光(FR-NIR) 具有能量低以及穿透性强的特点,能够有效穿透皮肤、血液和骨骼。在医疗健康领域,红光-近红外光在减缓疼痛、伤口愈合、中枢神经创伤、视网膜损伤、帕金森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症及轴性近视的PBM方面,均已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NIR作用效果图

  图高透光的NIR导光面板

总之,适量的NIR近红外光线照射是一种很好的护眼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眼部疲劳、保持眼部健康。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GE通用电气公司自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第一盏白炽灯以来,已有了130多年历史,同时一直专注于全球照明领先技术的研发与应用。GE特别专注于在红光LED领域的研发,截止目前GE已经掌握了红光色谱全色域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1962年Nick Holonyak Jr.,在GE实验室发明出了第一颗红光LED,2017年GE照明发明TriGain技术,此技术将增加氟硅酸钾(PFS)荧光粉在LED中的应用。该TriGain系列荧光粉技术改进了红光色谱,从而产生更清晰、更明快、色彩更丰富的图像质量,并且增加了显示的色显范围,该项专利技术同时授权给全球众多芯片封装厂商使用。

  G+ 使用场景效果图

全新的G2100 G+

所有原E2100用户可以享受 G+ 升级服务

具体联系销售网络客服或当地经销商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