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科学双碰撞,共寻中国人美白答案

来源:北青网    2023-10-23 14:57
来源: 北青网
2023-10-23 14:5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人自古以白为美,对美白方式的探索也一直没有停止。近两三年来,国内消费者对美白的追求越来越狂热,美白市场也迎来了爆发期。智析咨询数据显示,年龄层在2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国女性消费者中,超80%的女性有美白需求,中国每年的美白消费市场规模更是高达660亿。

然而,什么样的白才是适合中国人的白?中国人的肤质与欧美人是一样的吗?什么美白成分和产品适合中国人肤质呢?此前国内并无关于”中国人美白“的专业性讨论和研究。

10月13日,由广州谷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支持,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的“2023首届中国人美白高峰论坛”在广州圆满落幕。数十位专家与学者齐聚,从文化与科学两大方面共同了探讨更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方式。会上,主办方谷雨,发布了与北京工商大学共同研究的《中国人肤色与肤质报告》,以及自主研发的美白成分“极光甘草”,还进行了与国内顶尖药学高校中国药科大学的战略签约仪式。

  从文化出发,探究什么才是“中国人美白”

中国人自古以白为美。早在《诗经》中就有:肤如凝脂、温润如玉来形容美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在3000年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中国人追求的,不只是单纯的白色,并不是欧美白种人的纯白,而是白里透红有气色,温润自然有光泽。同样是白,肤如凝脂是美,而面色苍白是不美,可见中国人对对白有着独特的定义和需求。

作为本次论坛的文化担当,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老师在论坛上生动地讲述了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国历代关于美白的故事,包括中国四大美人对美白的追求,如沉鱼落 、闭月羞花的形容皆与美白有关。然而他也指出,“从《诸病源候总论》、《世说新语 言语》、《寒食散论》等古籍记载中能看出国人美白也走过弯路,例如‘五石散’这一美白配方甚至会致命。”

中国人的特殊肤质,以及千百年来对白的审美要求,这决定了针对中国人自己的美白产品的科学研发,不能完全照搬欧美的护肤方式,要适应中国人肤质的独特性,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特色。中国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遵循肌肤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让皮肤健康变白,是一种仙气白。

如纪连海所说,国人在追求美白的路上,因为不了解美白成分的特性,不懂得如何科学地进行美白,反而会适得其反。进入到现代,国人也正在探寻更安全、更科学的美。

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人 纪连海

从科学出发,严谨探讨更适合中国人的美白

作为行业内首个聚焦“中国人美白”的高峰论坛,汇聚了皮肤科、配方、原料研究、皮肤研究等数十位大咖,与会的还有多所国内顶尖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和学者。

那么,我们的肤色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美白的机理是怎样的?博士生导师、皮肤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刘玮教授也在论坛上给出了答案。刘玮教授认为,想要科学美白,就逃不开引起肤色变深和色素沉积的“罪魁祸首”——黑色素,而要抑制黑色素的产生,要通过不同的祛斑美白剂来减少分别抑制和阻断,例如,光甘草定就是调节黑色素细胞及络氨酸酶活性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成分,中国人的美白配方要在重视美白的同时,修护屏障,舒缓肌肤。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顾问 刘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赖维教授则是通过中国人炎症后的色沉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中国人美白。赖教授表示中国人皮肤多数为Ⅲ型和Ⅳ型,炎症后色沉的发生率较高,比白种人更容易出现色沉。“炎症后的色沉可通过抗炎、减少各种刺激、严格防晒等综合措施进行处理。”同时,他还对炎症后色沉的美白淡斑化妆品提出了研发建议,例如具备复合功效、能够针对炎症后产生的各个环节、整体配方刺激性要小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赖维

当探寻清楚国人的皮肤肤质底层逻辑以及皮肤美白的机理之后,具体到美白配方上该如何做?原宝洁高级研发科学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建新教授从东西方文化传统出发,指出了东西方之间的思维差异。例如,中医注重整体配伍的协调,而西医强调单成分的作用,甚至东西方对白的追求都大有不同,而这也影响到了美白产品配方设计的差异。他进一步表示,做美白产品配方设计要符合中国人的肤质,了解消费者、符合当今国潮世代的发展趋势,例如运用具有天然绿色的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如光甘草定)、功效交叉的产品。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原宝洁(P&G)研发高级科学家 吴建新

在以“跨界探讨更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方式”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美妆头条董事长、美妆产业营销专家张兵武还与六位来自产、学、研、医四大领域的专家——刘玮教授、孟宏教授、赖维教授、齐炼文副校长、李安章博士、吴建新教授进行了深度探讨。

在关于“中国消费者该如何选择美白产品时?”刘玮教授表示很多美白祛斑配方很多有刺激,不要迷信高浓度化合美白成分,中国人皮肤更脆弱更敏感,推荐优先考虑植萃原料的成分,比如光甘草定。赖维教授也表示美白首先要温和,不然皮肤会变糟糕,比如产生炎症后会更黑,美白同时要安全,不要急于求成而选择刺激性大的产品。

关于什么成分更适合中国人?一众专家都认为温和与安全兼具的中国特色植萃美白成分更适合中国美白。虽然它还需要全行业做更多的努力和推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潜力无限。

当被问到光甘草定想要被广泛地应用,我们还需要做哪些努力?一致认为光甘草定无论是在产品应用还是行业发展上,都是一个具备发展潜力的美白成分。中国特色美白成分发展任重道远,但同时前景也十分广阔,像谷雨一样的国产品牌正在持续发力,相信光甘草定被广泛运用只是时间问题。

2023首届中国人美白高峰论坛 圆桌论坛

从大数据出发,发现中国人不一样的美白需求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孟宏教授在本次论坛上发布了与谷雨品牌联合研究的《中国女性肤色与肤质报告》。报告通过真实测试收集了皮肤数据多达40万余条,首次建立了基于“光学-色彩学-皮肤学”三大维度的中国女性肤色研究大数据体系,以中国五大地域为基础维度,从地域、年龄、肤色等级三个维度了分析中国女性肤色与肤质。

研究报告显示,相对高加索人(即白种人),以中国女性为代表的东亚人真黑素含量更高,皮肤角质层成熟度更低,皮肤屏障更脆弱,皮肤更敏感,色素变化发生得更早,更容易出现炎症色沉、斑点等。并且通过上万份问卷调查数据中得出中国女性认为好的色泽使面部吸引力更大,追求不发黄、不暗沉的皮肤状态。而具体到不同地域,中国女性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皮肤特点和问题,例如华北地区皮肤更易敏感;华南地区皮肤更易暗沉粗糙;华西地区皮肤肤色更白,油脂分泌旺盛;华东地区皮肤弹性较差;华中地区皮肤光泽度差。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女性的肤色和肤质同样存在着差异,最典型的特点是中国女性随着年龄增加,痤疮痘印问题逐渐减少,皮肤黄度增加。

基于这些研究的结论,孟教授在论坛的跨界圆桌讨论时表示,中国人女性美白要注意三点:一是美白要温和,中国女性皮肤角质层薄,屏障更脆弱,相对更敏感,更容易受刺激,更适合温和美白。二是去黄要趁早,中国女性肤色普遍偏黄,且年龄越大皮肤越黄,去黄要趁早要坚持。三是淡斑印要精准,中国女性黑色素含量更高,更易留下痘印、斑点,需要用精准美白淡斑印的产品。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 孟宏

聚焦中国特色植萃研发,找到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成分

坚持中国文化自信、聚焦中国特色植萃研发,找到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成分是谷雨品牌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谷雨的品牌名就源自于24节气中的“谷雨”,是国内首个将中国特色美白植萃光甘草定作为核心美白成分的护肤品牌。经过16年的自主研发,谷雨已经是国内光甘草定美白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据谷雨首席研发科学家李安章博士介绍,光甘草定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是曲酸的32倍,熊果苷的123倍,斑贴实验全0级反应温和不刺激,是更适合中国人肤质的美白成分。而谷雨是全球最大的光甘草定使用者,采购了全球超过50%的光甘草定,谷雨光甘草定产品好评率超90%,复购率超50%。

在会上,李博还重磅发布了谷雨独家自研美白成分组——极光甘草,能靶向噬黑,高效从源头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同时以“君臣佐使”为配方理论,多成分科学配伍,多通路作用于黑色素。最大的亮点是自研的30纳米超小粒径包裹,比市面上常见包裹体小3倍,透皮吸收效率极快,从而大大提高美白效率。

谷雨首席研发科学家 李安章

基于中国特色植物,深入研究,结合先进的提纯、包裹等技术,研发出更安全强效的植萃成分,从而做出更适合中国人肤质的产品,形成谷雨自主的核心科技竞争力,谷雨未来研发的主要方向。谷雨品牌创始人王安宁还公布了谷雨的研发投入计划。“在过去的5年里,研发投入接近2亿,并打造了一条从原料研究、配方应用、功效体系再到高水平生产的完整的科研闭环。未来3年,谷雨预计在研发上的投入会超过3.5亿。”

谷雨品牌创始人 王安宁

携手中国药科大学,共建中国植萃美白产学研创新平台

会上,还举行了谷雨与国内药科研究顶尖院校中国药科大学的战略合作仪式,双方共同成立了“中国植萃美白产学研创新平台”。谷雨品牌创始人王安宁表示谷雨和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就是要用制药的精神和态度来做护肤品,让中国人拥有真正适用于国人肌肤的美白产品。

与此同时,谷雨聘任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宝洁(P&G)研发高级科学家吴建新教授为“谷雨首席植萃功效研发顾问”

2023首届中国人美白高峰论坛签约仪式

“雨生百谷,雨润万物”,从中国式名字、中国式审美再到中国式原料及中国式功效为主导的品牌体系,谷雨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护肤品牌的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谷雨会带领着植萃成分让国人美白看见更多种可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