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创新驱动 引领行业发展 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平台正式发布

来源: 国际在线
2023-10-30 13: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前,我国数字供应链平台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供应链金融风险难以把控等难点。在此背景下,10月27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23(第六届)数字供应链平台发展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五百多位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围绕“信用助力数字供应链新发展”主题进行研讨。

会上,中国物流集团旗下科技型企业中储智运正式发布“数字供应链平台”创新产品,它开创性地以全流程“去单据化”的方式,将真实物流数据要素转变成可信数字存证,构建起供应链数据信用闭环,以完善的物流主导型供应链信用体系破解供应链金融风控难题,有望彻底解决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银行风控难、企业融资难的行业痛点,从而满足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融资需求,同时使得银行把控风险更加精准,在建设高度适配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稳链保链的重要作用,也成为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

构建信用闭环 破解金融难题

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平台,是由智慧物流和供应链解决方案构成的业务执行系统,以及数据处理增信、供应链金融服务三大版块组成。

智慧业务执行系统通过数字化技术整合商贸、运输、仓储等各类服务资源,实时动态地生成能够准确、完整反映整个供应链的海量一手真实数据。再通过数据处理增信,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业务数据”向“数字存证”升级,以“去单据化”方式构建数字信用体系,实现平台、链上企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的“链上共识”,作为银行融资服务的重要依据,为企业提供商贸、物流、金融等供应链“一体化”集成服务,使得供应链“血液”流动畅通。

作为一家全国性数字物流基础设施企业,中储智运充分利用了物流在供应链条上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信用闭环、打造信用体系,以“物流先导、数实融合、信用赋能”的新范式,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健康发展。

中储智运总裁申岸锋表示,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平台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数据风控和风险预警,为银行发展基于供应链数据信用的融资业务提供可靠依据。目前,平台已联合金融机构,可为广大企业提供运费融资、订单预付融资、在途在仓货权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场景式、嵌入式的供应链创新金融产品。

坚持科技引领 数据驱动发展

中储智运数字供应链平台的打造并不是一蹴而就,是中储智运多年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果。

成立之初,中储智运便搭建数字物流平台,通过智能配对数学算法模型和物流全程数字化管控,将货源精准推送给返程线路、返程时间、车型等最为契合的司机,实现货源与车源的高效匹配与线上交易,有效解决车货信息不匹配、运输过程不透明等现实问题。经过九年发展,中储智运已整合服务全国各类生产制造、商贸等直客货主企业超3.2万家,整合货车运力302万辆,船舶运力2万艘,年运输量超过3.5亿吨。凭借着丰富的业务场景,中储智运平台上逐步汇集了海量的一手真实物流数据。

在智慧物流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之后,中储智运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凭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理解,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敏锐把握,勇于跳出物流服务单一维度,中储智运通过自研M-TMS智慧多式联运、WMS智慧仓储、YMS智慧园区、CMS智慧贸易等数字化执行系统,创新构建智慧供应链服务体系,为广大企业提供运输、仓储等领域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等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向上下游延伸,实现物流链与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平台沉淀数据的来源也从单一的运输逐步向采购、财务、仓储、贸易等上下游环节不断扩展延伸。至此,在海量、真实的基础上,中储智运供应链平台数据又具备了全面性、关联性等高质量特征。

此次发布的数字供应链平台,使得高质量数据要素得以“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从而构建出全链条信息透明化的“物流主导型供应链”信用体系。

作为“物流国家队”,近年来,中储智运秉承“服务现代流通,保障国计民生”初心使命,紧握“服务国家战略、助推产业发展”核心任务,坚持将“科技”和“创新”贯穿到企业发展全过程,通过以网络货运数字化为基础升级打造数字供应链平台,构建出实现物流、供应链闭环的“软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响应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求、赋能行业提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储智运创新商业模式”,有力促进了社会物流效率与发展质量的“双向提升”。

未来,中储智运将继续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彰显央企担当,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吴越)

 

(吴越)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