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京举行,OpenHarmony 4.0版本正式推出

第二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京举行,OpenHarmony 4.0版本正式推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3-11-05 17:46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11-05 17: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4日,以“技术筑生态,智联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北京举办。本次大会由OpenAtom OpenHarmony(简称“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TSC)主办,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润开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九联开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支持。近120位行业权威大咖、技术专家及高校技术导师,与众多业界开发者齐聚一堂,通过1个主论坛、8个分论坛、70+议题的探讨,分享OpenHarmony操作系统的技术革新与生态共建进展,解读产业政策方向,探讨“终端操作系统十大技术挑战方向”的年度进展,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开源共建,OpenHarmony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底座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在开场致辞中表示,OpenHarmony开源三年来,在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组织和带领下,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成为智能终端领域飞速发展的开源操作系统。OpenHarmony不仅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底座,更逐步成为广大专家学者进行操作系统及相关领域研究和创新的舞台。

开幕式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发表了致辞,宣布OpenHarmony 4.0版本的发布,并强调了OpenHarmony在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OpenHarmony自2020年9月10日开源以来,已经走过了不凡的三年,得到了广大开源贡献者的热情投入,不断推动着操作系统的技术进步和生态发展。孙文龙表示“一个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的成功,关键在于生态建设。”他呼吁更多的伙伴加入OpenHarmony社区,共同发挥其特性和价值,推动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创新。未来三周内,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将与Eclipse基金会在中国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以OpenHarmony为标杆,开启我国开源项目国际合作的新篇章。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现场致辞

聚焦前沿技术,OpenHarmony引领智能未来

当前正处在万物智联时代这一重要的换道超车机遇期,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持续发展,智能设备数量持续高速增长,催生出了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和场景。同时,随着AI算力的发展,混合AI架构未来在云端和边缘侧灵活分配,让大模型向智能终端领域渗透初见端倪,这些都对下一代智能终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开展和投入基于AI芯片的大模型基础设施的研究至关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大力开展关于AI芯片的大模型基础设施的研究》的主旨报告。他表示,要大力开展基于操作系统的大模型研究工作,只有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实现产业的持续增长。此外,郑纬民就大规模模型的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数据模型的优化、支持人工智能模型经验所需的数据模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共赢,他还强调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以促进大模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主题演讲

本次大会,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华为基础软件首席科学家陈海波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OpenHarmony技术领先筑生态,万物智联赢未来》的主题演讲。他表示,操作系统诞生67年来不断地演进,多次推动了信息产业浪潮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操作系统,万物智联为我们操作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新机遇。拥抱万物智联时代,OpenHarmony应运而生。

陈海波指出,OpenHarmony以“面向万物智联世界,构建分布式全场景协同的开源操作系统基座与生态系统”为技术愿景,秉持“生态统一、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具备四大技术架构特征:架构解耦、弹性扩展;异构并行、全栈协同;原生智能、场景体验;极简开发、多端部署。他进一步围绕四大技术架构特征领域,深入分享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和面向未来的演进思考,并介绍了“可证明的高性能与高可靠并发(Vsync)”、“可信执行环境开源解决方案(OpenTrustee)”和“跨平台应用开发框架(ArkUI-X)”等近期孵化的开源项目。

OpenHarmony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社区之一,已有425款软硬件产品通过兼容性测评,覆盖能源、金融、工业、航天、交通、医疗、教育、政务等各关键行业。

OpenHarmony致力于产业与学术双轮驱动,共建共享技术与人才生态,截至目前“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已经凝聚了17家头部高校,后续将深化产学研协同,从技术俱乐部迈向产学研共同体,通过产业技术难题攻关、前沿学术研究、讲座、论坛、竞赛、技术与产业标准孵化等多种方式形成产业与学术双轮驱动闭环。

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席、华为基础软件首席科学家陈海波主题演讲

分享生态和版本新进展,OpenHarmony使能千行百业

作为分布式全场景协同的操作系统,OpenHarmony一直聚焦技术创新,持续迭代升级技术版本,并通过开源生态共建,不断提升数字经济“根技术”在万物智联时代的影响力,让OpenHarmony真正使能千行百业。

OpenHarmony项目群工作委员会代表、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在《OpenHarmony打造下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根社区》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OpenHarmony社区生态共建的进展。柳晓见表示,经过三年的发展,OpenHarmony迭代到4.0版本,有6200+共建者、51家共建单位,贡献代码行数超过1亿行。

此外,截至10月31日,社区已有超过210家伙伴,构建了42款发行版,落地商用设备超过210款。同时,包括深圳、福州、惠州、北京、南京、东莞等地政府也率先出台支持OpenHarmony的产业政策,标准规范的推进也让OpenHarmony成为行业优选。

大会现场,OpenHarmony4.0版本如期而至。OpenHarmony项目管理委员会(PMC)主席任革林就新版本进行了重点介绍:“OpenHarmony开源三年来,系统能力快速成熟。一个崭新的面向全场景、全连接时代的操作系统呼之欲出,OpenHarmony4.0版本将带给我们更多激动人心的关键技术。”

据介绍,OpenHarmony4.0版本开发套件同步升级到API 10,相较前序版本新增4000多个API接口,应用开发能力更加丰富;HDF新增200多个HDI接口,硬件适配更加便捷。同时,新版本在用户交互体验、组件能力、分布式硬件支持范围和安全及隐私方面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多方共建,OpenHarmony生态持续繁荣

OpenHarmony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与生态的坚实支撑。目前OpenHarmony携手多所共建高校,时刻关注人才培养,探索产教融合最佳实践,为生态发展注入创新动力。本次大会,“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也亮相现场,来自17所共建高校的代表一起点亮了象征着OpenHarmony社区的“星空璀璨”并共同揭榜了年度课题,这些课题也将成为高校师生们未来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指导方向。

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星空璀璨”亮相仪式

OpenHarmony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各城市的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支持OpenHarmony的产业政策,加速了OpenHarmony在各城市的政务和产业应用落地。同时,今年4月以来,OpenHarmony连续在上海、武汉、长沙、北京、张掖等城市举办了OpenHarmony城市技术论坛,与学术界和产业界技术领袖,探讨未来技术趋势。本次大会特别举办了OpenHarmony城市技术论坛致谢环节,OpenHarmony向城市技术论坛的出品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并颁发致谢纪念。

探寻操作系统与AI融合之路

本次大会,来自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TSC)、OpenHarmony项目管理委员会、高校、共建单位的嘉宾相聚“OpenHarmony — by AI, for AI, use AI”圆桌论坛,共同为下一代智能操作系统与AI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

各位嘉宾围绕当下ChatGPT带来的全新变革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AI如何赋能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如何更好支撑AI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家一致提出,随着AI大模型的井喷式增长,下一代操作系统与智能化的结合已成为大势所趋,也考验着一个操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唯有拥抱AI、积极创新,终端操作系统才能把握万物智联时代的发展机遇。

“OpenHarmony — by AI, for AI, use AI”圆桌论坛

作为数字经济的“根技术”,操作系统在万物智联中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随着在技术、应用和生态领域的持续发展,OpenHarmony社区已成为“下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根社区”。根深叶茂,众行者远。通过本次OpenHarmony技术大会的圆满举办,OpenHarmony与广大企业、技术专家、开发者和高校师生等,共同展现了最新技术成果和社区共建进展,携手绘制了OpenHarmony生态新路径。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