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以“数字金融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在深圳举办。作为集监管、银行、金融科技参与方在内的国内最具影响力行业高端交流平台之一,中国数字银行论坛始终致力于发掘数字银行建设中的难题与痛点,激发行业智慧大探讨,结合严谨的研究和深层的互动讨论,积极寻求行业转型创新之路,一直以来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积极力量。
会上,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以“金融强国背景下的银行数字化转型”为主题演讲,针对我国金融现状进行了分析解读。他表示,当前我国金融业在许多规模性指标上已居于全球前列,金融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质量、结构配置、服务效率与效果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应对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也尚有薄弱之处。金融强国战略可有效缓解我国金融事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下,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下,金融强国战略也是提升金融内在质效和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建设金融强国,杨涛强调需要从四大重点环节发力。
一是要着力推动金融供给侧的优化。2019年首次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重“量”更重“质”,强调要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减少低效甚至是负效的供给,才能使得金融灌溉的“水源”更加充沛丰盈,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二是需重视金融需求侧的匹配与培育。伴随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立体化,金融发展需更加平衡充分,使得金融运行绩效真正落地,同时金融活动因其自身专业性与特殊性,需要通过消费者教育等工作培育更加健康的有效需求。
三是需要稳定的环境要素保障。强有力的金融业是具有内生活力的有机体系,并非外生和人为,因此离不开各类金融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尤其是货币金融环境、风险管理与监管环境、金融制度与文化环境等,均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备选项。
四是坚持对外开放。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并呈现新局面,虽然开放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并存,但只有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经受住考验,我国金融业才能获得基于全球视野、国际水平的强大生命力与竞争力。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对此杨涛分析认为,建设金融强国的核心主线正是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和路径,而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则是重要抓手。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的本质内涵,是促使金融部门在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处理好与政府、企业、居民、国外部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金融部门需持续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优化与提质增效,发挥应有的基本功能,兼顾遵循市场规律与借助政策合理协调,顺畅且高效的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掘并落实自身特色功能带来更多增量价值。
银行业在金融业里正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本次论坛上,杨涛专门围绕银行业如何把握数字、科技、普惠、绿色、养老五篇大文章分别进行了专业剖析。他认为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是影响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间接助力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升,进而改变经济发展困境的重要着眼点。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体现的是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而绿色金融则是国际层面上寻求共识的重点。
其中,数字金融不可避免的在技术维度、数据维度、场景维度面临各种问题,但发展数字金融就是要从需求的痛点出发,并且离不开成本收益的考量,不可为技术而技术,要用理性思维拥抱新技术。此外,由于各国面对技术与金融融合时都有可能产生一些动态变化,因此,模型算法的风险、创新业务的合规性、自主创新与自主可控、数据治理的风险未来仍然值得关注。
近两年科技金融备受市场瞩目,但他认为此时需要的不是一哄而上,而是需要类似需求和供给的视角,更细致的甄别和讨论需要关注的重点,对于很多问题现有的探讨还是有所不够。事实上,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绿色金融都可以利用数字化进一步加持,例如数字化可带动整个金融业服务效率、解决了原有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扭曲问题、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功能等,未来银行业应发挥数字化的力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的迎接数字化转型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第七届中国数字银行论坛是在中国银行业协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指导下,由《中国银行业》杂志社和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深圳)联盟联合主办,由深圳市银行业协会、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与金融壹账通联合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