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龟平安“回家”,万余只鲎苗入海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3-12-13 17: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希望更多人能明白,我们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如果它们逐个从我们身边消失,人类也无法在这颗蓝星独活。”世界自然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陈珉,为缓步爬向大海的绿海龟拍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

图注:绿海龟“团团”在人们的护送下爬向大海

12月12日,广东湛江,东海岛。6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超过1万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在相关专家和公益志愿者的护送下,回到了它们的家园。当天,“2023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正式启动。由蚂蚁集团捐赠公益资金支持,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开展了这次海洋濒危物种放归(放流)活动。

图注:“2023广东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启动仪式现场

与以往的放归(放流)活动不同,这些绿海龟和中国鲎的“回家之路”,获得了全国约2000万人次的蚂蚁森林“绿色能量”助力。人们还将美好的祝福,寄托在了这些动物的名字上:“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欢欢”、“乐乐”。在绿海龟“回家”当天,蚂蚁森林的直播间更是吸引了130多万人关注支持。

图注:全国网友以“绿色能量”助力绿海龟回家

“我做了多年海洋物种保护,唤起人们的关注和行动一直是难题,能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件事,实在是太赞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颉晓勇表示,这次放归(放流)能通过蚂蚁森林的影响力,带来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绿海龟”因成年龟的脂肪,含有来自海藻等食物的叶绿素,呈现出棕绿色而得名。据介绍,此次放归的6只绿海龟,平均在20岁左右,体型最大的超过1.3米,重达110多斤。它们都是由渔民发现并上报渔政部门后,被送到保护机构进行救助的。这些绿海龟不仅得到了专业的照料,还经过了野化训练,目前都达到了健康返回大海的条件。

科研人员为每只绿海龟都安装了专用标识及卫星追踪器,以减少被再次捕捞或交易的风险,并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一定科研周期后,这些装置会随着龟壳的生长而自然脱落,不会对海龟“回家”后的生活产生影响。

此次“平安回家”的,还有超过1万只鲎苗。鲎(hòu)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鲎的血液因富含铜氧化物而呈现蓝色,具有奇特的抗菌功效。由鲎血制成的试剂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以检测病菌感染。

“中国鲎曾经在南方沿海广泛分布,它的蓝血也救了无数人。但如今,甚至没几个人能准确念出它的名字,它也在很多地方消失了。”颉晓勇介绍说,此次放流的1万多只鲎苗,是在养殖场里模拟自然状态人工繁育的。这是它们第一次“入海”,而这种科学放流正是恢复中国鲎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在很多人印象里,一提到蚂蚁森林就想起种树,而大自然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命运共同体。从2022年‘神奇海洋’上线支付宝开始,我们就把公益探索延伸到了海洋生态修复及保护的领域。往往人与动物的链接,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蚂蚁集团可持续发展部副总裁、蚂蚁森林基金会秘书长蒋琤介绍说:近一年半以来,蚂蚁森林已经在山东沿海种下了6660万株鳗草,支持当地的海草床修复,还在福建沿海种下了272万株秋茄,支持红树林的人工修复。目前,蚂蚁森林基金会正在探索以公益捐资的方式,进一步支持沿海地区净滩、海洋物种保护等海洋类公益项目的实施。(陈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