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科集团:金融科技“添柴”,助燃新型消费产业发展壮大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2024-01-03 13:26
2024-01-03 13:2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随着新型消费不断涌现,消费场景不断创新,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显著,新型消费为消费潜力挖掘提供了有力抓手。

新“城市人”与“她经济”激活消费市场新活力

2023年上半年,致公党中央围绕“培育新型消费 创新消费场景 促进消费升级 提升生活品质”开展重点考察调研(以下简称调研)。

调研显示,对新“城市人”在安居乐业方面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中国城镇化比例已从 2000 年的 36.2% 提升到 2022 年的 65.2%,形成庞大的新“城市人”群体。他们大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阶段,更关注自我发展、下一代教育、生活环境改善等。 但目前,满足新“城市人”系列消费需求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抑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与此同时,满足“她经济”需求的悦己消费供给不足。中国有约4亿20-60岁的女性消费者,掌控着每年10万亿的消费支出。她们受教育程度更高、更有文化自信和独立意识,这一群体正在从悦人向悦己消费转变。

调研指出,应当增加新型消费的有效供给,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促进新型消费的发展,一方面需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发展消费新形态、开拓消费新业态、创新消费新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快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新型消费产业发展创造消费友好型环境支持。

金融科技全方位服务新型消费产业

调研指出,优化信贷、保险、租赁等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审批流程,探索依托新型消费产业链,打造价值链金融体系,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消费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直接融资。

作为场景金融科技领域的排头兵,即科集团服务新型消费场景多年,聚焦面向新市民和女性消费者的智慧教育、智慧家居、消费医疗等场景。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和全场景数字化能力,即科集团围绕新型服务业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需求,量身定制了一揽子针对性的、配套的金融服务方案。

在加大消费信贷支持方面,即科集团不断推出灵活和个性化的产品,更好地满足新型场景的消费需求。在以齿科为例的消费医疗场景,推出额度全家共享的信用产品,让消费者能够轻松为家人带来健康品质生活。此外,即科还联合企业推出免息补贴和权益福利,实实在在地为消费者降低成本,提升消费意愿,在利润合理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成交转化和业绩规模。

为了满足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即科集团陆续推出设备/耗材融资租赁、企业经营贷和新型投资等“投贷联动”系列产品。聚合新型消费行业上游厂商、SaaS平台、收单与银行账户体系,全方位打通了新型消费生态的交易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打破机构经营的信息孤岛,通过虚拟整合数据方式实现对小微机构信用的精准评价,为金融机构提供授信依据,从而有效促进金融需求和供给平衡,为小微普惠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用“消费放心”提振“消费信心”

此次调研中也发现,消费新场景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挑战。消费新场景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和便利的同时,也会由于新模式的不完善因素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伴随着数字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广泛应用,消费者权益保护也需要更多的科技支撑。即科集团坚持以科技为底座,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体系,更好地为用户提供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截至目前,即科累计申请并公开的专利7件,软著登记51件。通过全图计算、端云协同、交互式风控等可信AI技术,建立起贷前、中、后全链路反诈风控体系,能够有效识别和预警涉嫌欺诈的风险交易。2023年成功拦截正进行中的欺诈近150起,避免用户财产损失约300万元。

秉承“负责任的信贷”的服务理念,即科集团在提供负责任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持续耕耘,力求将金融温度和责任贯穿产品、业务全流程。贷前申请中增加双录(录音录像)环节,消费者朗读借款信息及风险提示文字,视频存档,确保其了解借款人的权利、责任及需承担的风险,合理正确地使用金融产品。在贷后为消费者提供贴心的“7天免费退贷”服务,让消费者有权说后悔,且不必承担由此产生的包括利息等在内的退贷费用。鼓励理性消费,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

即科集团CEO顾上飞表示, 发展新型消费需要供给侧、需求侧、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协同发力,打出促发展“组合拳”,不断创新消费新场景,开拓消费新空间,壮大消费新业态。即科集团也将持续优化围绕新型消费产业的金融服务供给,激活新型消费内生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声明:该文章系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编:李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