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 创新实践“名校+”办学模式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4-03-13 14:1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名校+”是陕西省西安市基础教育的创新品牌。2022年4月,西安“名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第四批“双减”推广典型案例,组建“名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共同体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陕西省明确提出,推广“名校+”办学模式。

“名校+”催生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西安“名校+”经相关区县自2012年起局部探索、成功实践,为全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2018年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实践经验和理念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取得突出成效,是助推西安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紧密型“名校+”共同体928个、教育集团101个,惠及学生120余万人。

西安“名校+”系统地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谁来“+”?“+”谁?怎么“+”?谁来“+”,即区域内外的名校,尤其看办学质量、品牌实力和社会认可度。“+”谁,即“+”薄弱学校、农村学校、新建学校等,学生、家长、社会不甚认可的都在“+”的范围内,“+校”原则上应为公办学校。怎么“+”,即用紧密型模式来“+”,即由名校对“+校”实行人、财、物、教、管一体化管理。紧密型与共同体是西安“名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

西安“名校+”旨在充分发挥名校的品牌示范引领和直接带动作用,将名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成熟教学模式、优秀管理团队、特色校园文化等成建制一体化融入“+校”,重点提升“+校”的内涵和品质。“名校+”(尤指跨学段组建的教育集团)实现了中小幼不同学段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消除了三个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既为学生幼升小、小升初做好适应性准备,又避免了幼儿园小学化、小学初中化、初中高中化倾向,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

“名校+”实践探索出八大特质

西安“名校+”放眼市域、立足区域、发力“+校”、升华名校,在10年的实践中探索总结提炼了八大特质。

“名校+”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优质办学模式,突破了校际、区域间、学段间、不同体制间的办学壁垒,直接打造全新公办优质办学实体,把公办好学校办在孩子家门口,把孩子家门口的学校办成好学校。

“名校+”的本质要求是凸显紧密型与共同体,向“名校+”要活力,向共同体要质量。目前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种紧密型模式,即集团化办学、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

“名校+”必须实现人、财、物、教、管一体化。“名校+”深度改革了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即人、财、物,这也是紧密型与松散型的本质区别。

“名校+”充分激发“+校”的办学活力和名校的规模辐射力,实现共赢。构建起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可持续高度协调的治理体系,充分激发成员校的办学动力与活力。

“名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再生和迭代式发展。“名校+”的迭代生成效应进一步凸显,从而让优质教育的“高峰”快速变为“高原”,构建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名校+”重点把“+校”的发展成效作为“名校+”工程的主要考量标准。学生说好、家长说好,才是真正的好。学生受益、家长得实惠,才是硬核道理。

“名校+”有机融合了名校的一体化品牌引领和“+校”的特色个性化发展。“+校”的发展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校校“五育并举”别样红。

“名校+”的生动特质是快速、加速度。加快了“+校”尤其是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用名校强大的“气场”强力驱动薄弱学校“脱胎换骨”,成为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

持续释放“名校+”动能潜力

当前,西安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绝佳机遇,正迈向三个方面的发展新阶段:一是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二是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三是从学校规模建设向内涵高质量提升迈进。

西安“名校+”工程,下一步要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深化升级,名校与“+校”要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五个升级”,即:由存量松散型向紧密型一体化升级,由联合体向共同体升级,由多模式复合式向集团化办学升级,由区域资源统筹向城乡、市域乃至西安都市圈资源统筹升级,由体量规模优势向整体内涵高质量集群优势升级。

持续释放“名校+”的动能和潜力,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管理团队和师资团队要开启“动车组”模式,每一组“车厢”都自带动力加速行驶。以提升“五力”为抓手,推进“+校”内涵质量再提升,即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发展力、学生的成长力、家长的协同力、教研员的支撑力。教师和教研员要形成一流的专业思维、一流的专业能力、一流的专业素养、一流的专业精神、一流的专业成果,培养更多的名师和名家。(王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