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科学家应努力成为科普专家

来源: 光明网
2024-04-03 14: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30日,中国植物学会2024年省级学会理事长联席会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植物科学与大食物观”。会议期间,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接受了光明网记者采访。种康表示,科普是一项亟需发展且具有潜力的工作,不仅可以传播科学知识,也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家做科普是一种社会责任。”

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

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工作?

中国植物学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将聚焦于多个关键领域,包括推动高端智库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科普工作、推动期刊建设、加强省级学会联动、助力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增加学术交流、举办生物竞赛、发挥女科学家力量等。其中,科普工作是重要的一环。

种康认为,“科学家如何做好科普是值得思考的课题,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未必擅长科普,优秀的科学家应该努力成为优秀的科普专家。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如何吸引受众。要用有趣味性、有故事性的方式做科普,将科学知识和道理融入其中,让公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所收获。”

据了解,学会将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如全国各级各地植物园联合科普活动,“万人进校园”宣讲活动,科普短视频、科普文章创新作品大赛等。

种康表示,为了更好地推进科普工作,要完善科普专家团队建设,组建院士科普团、理事长科普团等,分层次开展科普宣讲。同时,进一步丰富科普主题,增加“大食物观”“草牧业”“经典分类”等话题,并建立多元化科普方式,如现场宣讲、多媒体宣传矩阵、教师培训、出版书籍等。

“在做科研的同时,还要告诉公众其研究成果对社会有什么用处、在国际上处在何种地位,这也是提高文化自信的一种方式。”

科研成果如何更快服务社会?

科技创新是科学普及的动力。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植物学会承担着推动科技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2024年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中强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加强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4年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

种康认为,当前的科学研究应紧密围绕“四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健康,将基础理论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推动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应用。

“以植物科学为例,它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在这个领域,复杂性状基因组与杂合基因组解析是亟待突破的科研瓶颈。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挑战,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种康表示。

学会是一个由各领域顶尖科学家组成的群体,通过组建各个专业委员会(分会),集结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并寻求难题的解决方案。“作为科学共同体,我们的角色至关重要。”种康告诉记者,中国植物学会鼓励各专业委员会(分会)不仅要关注学科前沿,更要关注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这样的科研方向,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让科研成果更快地服务于社会。”

学会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在逐渐孕育新的科技革命,中国植物学会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种康表示,中国植物学会将打造高端智库的集结地,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汇聚在植物科学及其他领域的顶尖专家,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专家梯队,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经验,共同思考并探索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植物科学研究与技术革新来解决实际问题。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种康表示,学会应致力于为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献计献策,特别是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应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产业中具有潜力的领域,并通过呼吁和引导资金资助,推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同时,学会还应关注新技术的产业应用,通过科普活动提升公众对新技术的认知,从而推动其广泛应用。

中国植物学会《推动植物科技创新,科学践行“大食物观”》倡议书中号召,植物科学工作者应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民生改善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号召各省级学会成立科技志愿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深挖地区特色资源,引导植物科学工作者立足地区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此外,学会还应承担起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使命。学术交流能够碰撞思想火花,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则是学会长远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通过科普讲座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