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手术量三年增长28%”“中国近视手术人群平均年龄较欧洲年轻8岁”……2024年5月12日,爱尔眼科联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健康传播与促进专项基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爱尔数字眼科研究所重磅发布《中、欧国际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基于2021-2023年间,涵盖中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5个国家,年龄跨度18-85岁,共110多万名患者、超219万眼的近视手术数据进行分析。
当天,《中、欧国际近视手术大数据白皮书2.0》发布会在沈阳同步开启,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爱尔眼科辽宁省区副总院长方学军教授,土耳其屈光手术和白内障治疗领域的杰出人物、Swiss Vision集团创始人和医疗总监Aylin Kılıç 副教授等专家、领导及患者、辽沈地区的知名媒体等莅临现场。
方学军教授介绍,《白皮书》显示,过去三年中,爱尔眼科在中、欧的近视手术量持续上升,2023年的手术量相比2021年增长了28%。从年龄分布上看,中国的近视手术人群平均年龄为24.7岁,以20岁以下人群为主;欧洲的近视手术人群平均年龄为32.8岁,以25-29岁职场人士为主。据了解,《白皮书》是继2021、2022年在国内相继发布《国人近视手术白皮书》、《2022中、欧近视手术白皮书》之后,爱尔眼科第三次发布近视手术大数据报告。
关于屈光手术技术的变革,方学军教授指出,“全光塑手术方式是基于Ray tracing原理的一种个性化手术方式。其利用光线寻迹方法测量眼球真实数据,构建三维立体仿真模型,并用其引导准分子激光角膜消融手术,矫正近视。”她此前发布的一份《全光塑多中心临床结果》显示,“全光塑手术矫正中度近视及散光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及有效性。”
作为“爱尔眼科屈光手术全球学术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方学军教授表示,公众对近视手术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的理解正不断加深,从而有助于提高“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eREC)”。“我们将从全球视角出发,推动全球屈光合作项目,并为屈光眼科同行提供专业技能培训,为眼科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科研合作等保驾护航。”
《白皮书》发布的同时,为了解答广大近视患者对屈光手术的疑问,方学军教授和Aylin Kılıç 副教授耐心讲解了近视手术的主要方式、原理,并耐心听取了活动现场近视患者的提问,给出了详尽的解答。
Aylin Kılıç 副教授指出,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会应用到眼科临床。角膜屈光手术将全面实现手术微创化、个性化、精准化,同时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而对于眼内晶体手术,随着更多新产品的问世以及多功能人工晶状体的日臻完善,患者也拥有了更多个性化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屈光手术的未来将是一个充满期待和惊喜的未来。
针对现场患者提出的老视方面的相关问题,方学军教授介绍,老视屈光手术成为目前热点讨论的问题,老视手术也成为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目前针对老视的手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角膜屈光手术,二是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其各有不同的手术适应证。
编辑:rwz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