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6日讯 5月14日上午,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与辽源市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在庄重而热烈的气氛中举行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揭牌签约仪式,并开展“党建领航,青春绽放”主题党日活动,此次合作旨在深化红色文化教育,传承革命精神,为师生党员团员提供一个生动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签约仪式上,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柳志明同志与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党委副书记刘宏颖同志共同为合作揭牌。随后,两位书记在全体与会人员的见证下,郑重地签字交换了协议书,将陈列馆正式确立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学院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直属党支部书记柳志明(右)与党委副书记刘宏颖(左)共同揭牌)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柳志明同志在致辞中表示,通过与辽源矿工墓陈列馆的合作,将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堂。他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牢记过去中国人民受的苦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希望师生们能够珍惜这个机会,深入学习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将其内化为推动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党委副书记刘宏颖同志对旅地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介绍了陈列馆的历史和现状。她表示,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着东北沦陷时期死难矿工同胞所受迫害,还展示了矿工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此次与与旅地学院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传承历史。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师生党员团员在陈列馆前合影)
星陨光犹在,花落香更浓。签约仪式结束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旅地学院的师生党员团员们参观了陈列馆与万人坑遗址。他们通过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实物展览,深入了解了辽源矿工在抗日战争中所受的迫害与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一桩桩事例,一具具尸体,一幅幅照片,这些真实的历史场景和感人的故事让师生们深受震撼和感动,他们仔细观察着墓碑上刻着的每一个名字,见证着不容抹去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这段丑恶历史,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参观结束后,学生党员冯鑫蕊表示:“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倍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付出。”
(参与同学认真聆听工作人员讲解)
矿工墓是日本侵华期间留下的罪证之一,也是西安煤矿东城采炭所埋葬死难矿工的墓地,过去被称为“方家坟”或“万人坑”。这里见证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榨和人民的苦难。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我们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取得胜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是杨靖宇将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的英勇事迹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辽源矿工墓陈列馆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承载着传承和教育的使命,让我们时刻铭记历史,不忘帝国主义的压迫。
通过此次学习参观,不仅为旅地学院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也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普及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旅地学院与辽源矿工墓陈列馆共建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梁国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