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阳北京师范大学讲物理 谈AI集体“高考”只是模仿做题

张朝阳北京师范大学讲物理 谈AI集体“高考”只是模仿做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6-10 16:14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4-06-10 16: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8日,《张朝阳的物理课》高校系列第四场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现场硬核推导“恒星内部的广义相对论解”,与学子们一起探讨广义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天才构想。

为什么固定半径的星球存在质量上限?张朝阳从爱因斯坦场方程出发,经过两小时推导计算,最终证明了星体存在质量上限的结论。他提到,其实半年前自己对广义相对论还全然不知,因为无意间发现广义相对论非常有趣,通过“碎片化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方法,目前对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便“班门弄斧”来与物理系的同行切磋交流。

互动环节,张朝阳和现场学子们继续探讨了自由下落物体间的测地偏离、如何探测星光偏折等物理知识,还一同解密了一连串脑洞大开的趣味问题。比如太空沸点低煮粽子可能煮不熟、广义相对论的重要理论星光偏折必须在日全食时选择特定的地点才能观测到、利用等效原理就能判断是处在自由下落的电梯中还是太空失重状态。密集输出的“学霸式”头脑风暴,令直播间的网友们“狠狠涨了一波知识”。

正值高考和毕业季,志愿填报、大学专业选择、职业发展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张朝阳建议可以用逆向思维来填报志愿,比如女生也可以擅长理工科。他认为,大学是基础教育,跟未来择业、成功与否关系不大,并否认“英语是天坑专业”,因为多学一门语言是对大脑思维的训练,对大脑结构有好处。如何规划职业发展?他强调不要给自己打标签,要从生存、兴趣两个维度去考虑实际情况。

谈及今年多个AI大模型“赴”高考一事,张朝阳认为,AI大模型答题背后的机制在于大量数据的训练,是根据已有的解法“熟能生巧”来模仿做题,不像人类从物理规律的本质来思考问题。

【责任编辑:涂恬】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