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职业学院: 强化“三教”改革 构建教学新形态

来源:中国网    2024-06-24 14:46
来源: 中国网
2024-06-24 14: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面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浪潮,东营职业学院把“三教”改革作为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赋能”教师、“升级”教材、“激活”教法,着力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整体素养,促进了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东营职业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推进“优秀新教师—合格教师—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大师名师”五阶梯成长体系,落实 “一师一方案”,打通了教师成长通道。建立健全专业群教师专业标准,与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根据专长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引进具有企业一线生产经验的硕博士,聘请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齐鲁工匠、技术能手等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推动兼职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室”建设,与专任教师联合开展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定期聘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到校培训教师;鼓励广大教师走出去,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研修,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一师一优课”工作,积极参加国家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不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聘用院士、泰山学者等高端人才,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影响的带头人,带领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成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是完善教材建设机制开发优质立体化教材

完善教材建设机制,校企合作编写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的教材;适应化工专业课和实践课混合式教学、在线学习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案例和教学项目,建立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所有教材原则上每3年大修改调整一次、每年小修改调整一次。通过工作推进,开发了系列新型优质模块化教材。根据专业岗位能力发展要求,适时融入国际新执业标准与规范进行课程整合,对接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实现专业教材立体化与可视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德国汉诺威大学开展国际教材建设,将澳大利亚TAFE 课程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落地,与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境外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教材。开发建设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

三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

推进“课堂革命”,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在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难题过程中,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力开发网络课堂,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利用智慧职教、职教云和MOOC学院等信息平台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在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实施“双导师、双课堂”授课,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满足工学交替培养和顶岗实习的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化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对化工工艺的运行、操作、控制、典型案例等实施仿真教学,让“虚拟生产”走进课堂,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培养,接受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学习,培养大规模化工类蓝领工匠;完善学校教学数据中心,畅通共享平台功能,大力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专业教学资源,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打破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专业班级组织结构的界限,建成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打通,校内校外结合的无界化课堂,实现学生泛在学习、个性学习,推动课堂革命。(东营职业学院 崔烨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