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并避免常见的非法集资活动“四部曲”

来源:咸宁新闻网    2024-06-25 11:12
来源: 咸宁新闻网
2024-06-25 11:1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非法集资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财产安全。通过分析典型的非法集资案件,我们发现集资者常常采用四个步骤诱骗群众上当。民生信用卡中心在此郑重提醒广大市民,务必提高警惕,识别并避免常见的非法集资陷阱。

第一步: 虚 画 大 饼。 非法集资者往往以“新技术”、“新革命”、“新政策”、“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名义,编造一系列看似“高大上”的项目,描绘出预期报酬丰厚的蓝图,以此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投资欲望。他们通常会夸大项目的规模和前景,让投资者产生“不容错过”“机不可失”的错觉。

第二步: 蓄意 造势。 为了增加项目的可信度和吸引力,非法集资者会利用一切资源来造势,通常会举办各种造势活动,如新闻发布会、产品推介会、现场观摩会、体验日活动、知识讲座等,并赠送各种小礼品以吸引公众。除此以外,他们还会展示各种或真或假的“技术认证”、“获奖证书”、“政府批文”等,故意将活动选在政府会议中心、礼堂进行,以制造高规格的假象。

第三步:吸金 敛财 。 一旦获得公众的信任,非法集资者就会开始套取资金。想方设法套取你口袋里的钱。他们通过返点、分红等方式给投资者初尝“甜头”,使其相信投资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并且比放在自己口袋里还安全。在利益的驱使下,投资者不仅将自己的资金倾囊而出,还会动员亲友加入,导致集资金额越滚越大。

第四步: 卷款 跑路。 非法集资者在“吸金”一段时间后,往往会突然消失或跑路。大概率因为他们原本就是“庞氏骗局”,以新投资者的资金来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和本金,也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论哪种情况,投资者都会遭受惨重经济损失,甚至血本无归。

为了帮助大家识别并避免非法集资陷阱,民生信用卡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注意以下情形:

1.宣传对信用卡、网贷等个人信用提供“解债”、“平债”,以化解债务纠纷为由,向参与人收取高额服务费、咨询费、保证金的金融服务;

2.以“看广告、赚外快”“消费返利”为幌子的投资项目;

3.以境外投资股权、期权、外汇、贵金属等为幌子的投资项目;

4.以投资养老产业可获高额回报或“免费”养老、“以房”养老等为幌子的投资项目;

5.以私募入股、合伙办企业为幌子,但不办理企业工商注册登记的投资项目;

6.以投资虚拟货币、区块链等为幌子的投资项目;

7.以“扶贫”、“互助”、“慈善”、“影视文化”等为幌子的投资项目;

8.在街头、商场、超市等发放投资理财内容的宣传活动;

9.以组织考察、旅游、讲座等方式招揽老年群众的投资项目;

10.“投资、理财”公司、网站及服务器在境外的投资项目;

11.要求以现金方式或向个人账户、境外账户缴纳投资款的投资项目。

(注:图片来源于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