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是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且高风险、长周期的高科技行业,因此中关村e谷协同合作伙伴,在航空航天产业园区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产业链协同+产业载体+科技金融+行业标准+人才支撑+应用场景”全要素保障。可以说,中关村e谷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的商业航天战略布局已逐渐清晰和成熟。
商业航天按下发展“加速键”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的第一个十年行将结束,第二个十年即将开启。
承前启后之际,商业航天再一次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各地闻风而动。两会前后,纷纷出台重磅政策抢占商业航天布局先机,把握塑造产业格局的主动权。北京提出构建“南箭北星”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2028年形成大规模星座建设运营能力;上海计划依托G60星座建设航天高科技产业基地;海南依托发射场优势建立星箭一体生产基地。西安、广州、重庆、宁波、武汉等城市也积极推出商业航天发展行动计划。
其中尤为令人关注的是北京市2024年1月公布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根据方案确定的目标,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建成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和若干特色产业园,壮大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此后,再用5年时间,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常态发射能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行动方案》意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商业航天产业版图,整体框架是,以“南箭北星”为空间布局,立足亦庄、大兴区商业火箭企业集聚的优势做强“南箭”;立足海淀区商业卫星企业集聚的优势做强“北星”,辐射带动其他各区形成全市产业协作互补格局。同时,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打造贯通海淀、丰台、大兴、亦庄到雄安的京雄空天信息产业廊道。
从星谷到“南箭北星”勾勒出北京商业航天版图
发展商业航天的根本目标是形成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三位一体的”的航天经济生态体系。事实上,北京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建设这一生态体系的最具优势的城市之一。
首先,北京具有综合性优势。北京不仅是首都,同时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科技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消费中心、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在上述各个领域都拥有技术、人才、资金、市场、影响力的全方位优势。这一点,除上海外,可以说是大部分发展商业航天的城市难以企及的。其次,北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和聚集地,更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的策源地和主战场,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航天资源,为航天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多重优势的叠加,使北京具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之都”的潜力和空间。
中关村e谷深知产业生态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需要地理意义上的产业中心来支撑。商业航天产业同样如此,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生态中的企业相对集中有助于生态优化和效率提高。
如果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来分析,商业航天当中至少要包括这样几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类是重资产的制造型企业,其中包括火箭、卫星及其零部件的制造商,以及地面应用设备的制造商;第二类是资产比较重的企业,主要是从事卫星运营的企业,包括卫星通信服务商、卫星遥感服务商和卫星导航增强网服务商等等;第三类是从事天基信息服务的企业;第四类是相关的投资和法律服务企业;第五类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企业;第六类是航天文化发展企业。而这才是完整的生态。
因此,一个地理意义上的产业中心,将极大地有利于上述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形成和健康发展。
于是,2020年在海淀区的支持下,中关村e谷作为产业服务运营商打造了“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自2020年4月24日开园以来,“星谷”入驻率接近90%,欧博力科技是北京“星谷”第一批入驻的企业,为何入驻“星谷”?公司总经理刘升刚说:“这边是空天产业聚集区,有利于我们业务的开展,也方便与包括政府、航天科研院所和商业航天公司在内的相关用户进行合作。”在园区,像欧博力科技一样的优质企业不少,如浩瀚蓝途、中科睿格、遨天科技、华胜久安、星辰空间等,“星谷”还聚集了众多航天领域院士与专家、航天科技等国家队领军企业、科研机构,成为了国内空天产业的创新高地。
“星谷”的建设是北京市经过精心调研的部署,是中关村e谷谋定而后动的结果,是“北星”战略的具体实践。
此外,中关村e谷(大兴)航天基地则是中关村e谷与大兴区共同实现“南箭北星”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该基地将聚焦商业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终端设备、基础核心软硬件、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等关键环节,形成全产业链布局发展。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构建全新的商业产业生态体系,致力于成为全球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标杆示范基地。
以新质生产力撑起“灿烂星空”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将打造商业航天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增长引擎”的转变,说明商业航天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定位更加明晰,重要性也进一步凸显。
2024年,商业航天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定义为新增长引擎,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商业火箭“一飞冲天”的背后,是创新的突破,更是生产力的飞跃。中关村e谷着重于眼下,在星谷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企业为主,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成为园区发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
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一线调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北京做好商业航天大文章中,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成为生动案例。
在近日,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又以其在商业航天领域的卓越创新能力和显著产业影响力,被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专题组认可,并入选《更好赋能中国繁荣世界——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智库报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案例。
这是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继登上《新闻联播》后再次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功案例,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其过往成绩的肯定,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关村e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强劲势头,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
新质生产力,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力,它摒弃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展现出高科技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完美契合了新发展理念。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有效推动建设“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带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因此,中关村e谷正积极构建良好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积极布局国内最为完整的,集运载发射、卫星研制和航天应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打造出较为坚固的底座,且正在摸索全生命周期产业服务的核心闭环,同时放眼全球,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在北京按照北京市“南箭北星”的布局下,除北部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外,同时也运营大兴区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并以北京“星谷”为发展核心拓展至全国多个地区,先后与成都未来科技城、郑州航空港区合作,分别打造中关村e谷(成都)未来科技城星谷和中关村e谷(郑州)中原星谷,并形成了各具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进一步扩大了“星谷”在全国的影响力。
中关村e谷(郑州)中原星谷将结合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数据存储与算力资源,吸引航天卫星企业入驻,逐步完善中部区域商业航天产业生态。未来,项目还将逐步扩大合作规模,构建起以卫星终端应用,整星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其他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航空航天卫星产业链,高标准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高质量航天卫星产业集群。
“这种硬科技,尤其是航空航天,它的技术路线、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关村e谷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如果不是在北航这样的院校毕业,不一定能有这么深刻的理解”。姜珂如是说。
中关村e谷的商业航天完整拼图
长期以来,火箭与卫星一直是我们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当然这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同时也应该承认,仅有“星”“箭”,难以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航天生态闭环和完整的航天经济产业体系。
事实上,早有研究表明,航天研发每投入1美元,可以产生14美元的经济效益。而即便汽车产业、会展产业等具有极强经济拉动效应的产业,对上下游的经济拉动系数分别为1:7和1:9,相比这些明星产业,航天产业对于经济的拉动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潜力。
以美国为例,首先是基于航天技术应用、转化及二次开发的消费级产品得到高度重视和深度开发;其次是形成了以航天文化为主题的文创/IP经济及以航天元素为依托的文旅经济,以航天探索为场景的体验经济,共同构成了发达的航天文化产业体系。
由此来看,如果说“星”“箭”等航天基础设施为“1”,要将其裂变为“14”,基本途径是以商业航天为核心,从消费端和应用端出发,构建“文化+科技”创意的融合体系,形成大航天生态体系,实现航天能力向科技能力、经济能力、文化能力的转化。这也是中关村e谷勾勒商业航天版图的底层逻辑。
商业航天领域的中关村科学城星谷(创新园)、北京大兴商业航天基地、中关村e谷(郑州)中原星谷、中关村e谷(成都)未来科技城星谷;航空产业领域的中关村e谷(太仓)航空航天智创中心、成都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安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园;无人机领域的中关村e谷(延庆)无人机创新基地、中关村e谷(赣州)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园、中关村e谷(榆林)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基地,乃至北京市首个无人机科技馆——北京市无人机科技馆,这些都是中关村e谷航空航天产业IP的拼图,因为对于中关村e谷而言,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体系应是根本目标。
中关村e谷董事长姜珂也表示,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服务过程中,有时需要亲自下场,衔接完成一些关键的环节。“有时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可能还是一个运动员。有些事情需要下场深度参与,利用我们的优势,把技术、商业政策、商业模式很好结合在一起的优势。我觉得,其实这是更高端的产业服务”。
因此,在“南箭北星”的基础上,中关村e谷航空航天的产业IP构成了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和商业闭环。不是简单的添加,而是基于商业航天产业生态的内在规律得出的结果。
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航天实力向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的转化,希望在未来,中关村e谷航空航天的新步伐会走得更加坚实、更有力量、更见神采、更显底气。